對于這樣的爭議,在讀平面設計的大學生勢必再度陷入困惑,深大藝術設計學院平面設計專業大二生小艾的微博簽名就很痛苦:“到底是我在搞設計,還是設計在搞我?”
不少在職平面設計師也在網上抱怨:“太累,加班加到崩潰,做到頸椎有病。”“只有低薪,沒有提成,老板的話要聽,但聽了發現不是老板說了算,是客戶說了算。”一張小小海報,一張DM廣告有時要設計十幾稿才能通過。更有的平面設計師自嘲寧愿改行去做銷售。
中國平面設計走進了死胡同?專家稱,這是一個過程,任何創意行業,都有遭遇瓶頸的時候。
[言論摘要]
設計三劍客:如果不迅速警醒就沒有好下場
李德庚設計研究者、寫作者、策展人、設計師,現執教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李少波央美設計學院博士,2003年公派至丹麥設計學院做訪問學者并擔任視覺設計客座講師,活躍于國際設計界,是著名國際設計師組織紐約TDC俱樂部和國際字體設計協會(Atypi)會員,其作品共獲得50余項國內外專業獎勵并被多家海內外博物館收藏。
靳埭強香港著名設計師,曾出任香港設計師協會三任主席,現為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設計學院院長、香港藝術館榮譽顧問、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李德庚:我知道,用平庸這樣的字眼來描述今天所有的平面設計并不公平,但就我們所從事的工作而言,如果不迅速警醒,并做出根本性改變,無論是對行業還是個人,下場遠比平庸要悲慘得多。就我個人的觀察,平面設計原有的知識與運作系統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進行系統升級已經無濟于事,只能重新設定。如果你認為這話刺耳,那好,我借用一下Peter Bilak的溫柔說法,他把平面設計看做是一個年輕的職業,認為現實領域和知識結構還處在成長和不確定的時期,因此會呈現出一種含混狀態。事實上,無論你接受哪一種說法,結果都是一樣的:你都需要把大腦中業已固化的關系切割開來(最好是弄碎它,如果可能的話),啟用陌生的眼睛來看待本已熟悉的平面設計關系,以期能夠重新建立與當下以及未來的鏈接方式。
我曾經聽一位非常著名的德國平面設計師說過,他用20%的精力來做商業項目,掙到80%的收入;再用80%的精力來做文化項目,但只掙到20%的收入。這種情況在平面設計師中非常普遍,甚至成為了平面設計的基本生產模式:在文化項目中,設計師的創造力得到相對自由的發揮,作為作者的價值會得到更大的尊重,同時也可以獲得較好的社會聲譽;而在商業項目中,雖然設計師的創作相對受到限制,但報酬客觀,可以讓自己和家人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于是,平面設計師成為了兩棲動物,文化項目支持他的精神生活,商業項目支持他的物質生活。
李少波:曾有設計師跟我說過,現在中國的平面設計活動太局限,太多設計圈內部的交流,太多內部的展覽,這些展覽似乎與整個社會、整個經濟能相銜接的地方非常少,所以他們把這些活動統稱為“自慰”。
靳埭強:那反過來說,如果只是為了賺錢去做設計,算不算是妓女?
李德庚:一面繼續在市場中做妓女,但另一面又極度憎惡市場,希望擺脫它的控制,或者轉向文化項目中尋求自慰。這簡直就是精神分裂。無論我們是否喜歡市場,我們都呼吸著商業社會的空氣。我們需要戴著口罩做平面設計嗎?文化與商業是否相悖?這取決于設計師的姿態。我覺得有兩個問題要想清楚:一、設計師是否承認商業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時候其實是文化人把商業當天敵,覺得商業中不可能養育文化,這是否過于武斷呢?紐約時代廣場的視覺景觀完全是商業驅動的,但它也呈現出一種別樣的文化性。二、設計師是否積極地推進文化進入商業體系,發揮文化在商業活動中的價值?藝術領域在這方面做得就很成功。安迪·沃霍就是非常熱愛商業的藝術家,他的藝術中充滿對商業的崇尚與謳歌。商業是在與人打交道之際建立起來的體系,這跟平面設計是一樣的。即便我們認為文化與商業之間有對抗性,我們為什么不能利用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