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們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感,這些情感的產生是由我們的身體和所處的社交環境具體決定的。
但據科學研究證實,這些情感的產生其實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最近有研究提出了一種說法:人各種復雜的感情都是基于四種基本的感情元素:高興、悲傷、恐懼/驚訝和憤怒/厭棄。以這四種感情元素為元素,通過不同的方式糅雜起來,組成了我們平時感受到的千千萬萬種感情狀態。
下面這個“情緒示意輪”由Robert Plutchik提出,具體顯示了基礎的感情元素如何通過交叉、組合,組成了不同層次的感情。
這篇文章中,作者將具體敘述大腦如何產生這四種感情元素,以及它們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動的。
高興:分享的源泉
心理學分析師Donald Winnicott發現,嬰兒對母親微笑的第一個本能反應,就是用自己的微笑做出回應。由此可見,歡樂和快樂的表現是人類的本能。
產生快樂的大腦部位在左前額葉皮質,同時還產生樂觀情緒和韌勁。情感神經生物學研究對信佛的和尚進行的研究中發現,當他們冥想進入歡樂地境地時,左前額葉皮質格外活躍。
除了讓我們體驗“快樂”的情緒,它還能成為我們動作的驅動力。發現嬰兒微笑的Winnicott還提出“分享能增進快樂”這一說法。
快樂是社交媒體中分享行為的主要驅動力。下面是由Fractl總結出的能促進“病毒性內容”傳播的十大情感,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與快樂有關或出于同一層次的。
將Fractl的驅動“分享”的情緒與上面的“情緒輪”重疊,得到下面的結果: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營銷學教授Jonah Berger也是《傳播力:它們為什么能流行》(Contagious:Why Things Catch On)一書的作者。他研究了紐約時報上近七千篇文章,以分析其中最頻繁被分享的文章有怎樣的特點。他的研究結果也證實,越積極的東西越容易被人分享。
谷歌的Abigail Posner用“能量交換”來形容這種分享的驅動力:
悲傷:共感的紐帶
把悲傷看作高興的另一面或許是合適的看法,因為科學研究發現,人在悲傷和高興時,大腦激活的很多部位都是重合的,說明兩種情緒確實存在相關性。
但悲傷時大腦還會產生出一些特殊的神經物質,Paul Zak特別研究了其中兩種:皮質醇(cortisol)和催產素(oxytocin)。
Zak開展了一項研究,讓受試者觀看一則身患癌癥的小男孩的故事。
觀看故事的過程中,檢測到受試者都釋放出皮質醇和催產素,前者被稱為“壓力激素”,后者是一種與建立感情上的聯系或共感有關的激素。并且這些激素的產生量和人感受到的悲傷程度存在相關性。
Zak還提出,催產素不僅能讓我們產生同情和情緒上的共鳴,還能讓人更寬容、更相信別人。另外有研究證實,與對照組相比,受到催產素影響的實驗組給慈善組織做出的捐款顯著增多。
Zak表示,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商家會在廁紙廣告上放小孩或小狗的照片,因為這能讓我們的大腦釋放催產素,覺得產品更可信,更容易建立品牌信任,以此增加銷量。
恐懼/驚訝:激發依賴
容易焦慮、害怕、沮喪的人,他們的右前額皮質活動性增強,但還有一個部分對恐懼這種情感的產生似乎更為重要,這就是腦中一個很小的、杏仁形狀的組織,叫做杏仁核(amygdala)。
杏仁核幫助我們判斷面對危險的事物時應該做出怎樣的反應,是迎戰還是逃跑。同時恐懼對市場營銷人員來說,還有另一層特別的意義。
消費者研究雜志(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讓受試者觀看不同的電影,觀看產生恐懼的電影的觀眾,要比觀看產生快樂、悲傷、興奮一類的情感的電影的觀眾,更容易建立對某一品牌的依賴性。
其原理,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害怕時需要與別人分享(宣泄)自己的情緒,如果沒人在旁邊,只能把這種情緒映射到手頭的物品上??謶帜芗ぐl人建立超出尋常的依靠某一品牌的情緒。
主持該研究的實驗者Lea Dunn解釋說,恐懼能激發人的群體性,讓人想找其他同類宣泄。比如看恐怖片,看到嚇人的場景,大家會一起抱團表示害怕,但如果是一個人呢,可能會通過手頭的東西尋求慰藉。
憤怒/厭棄:讓人更頑固
產生憤怒情緒的是人的丘腦下部,同時產生還有一系列基礎情緒,如饑餓、口渴、疼痛和性滿足等。
憤怒能引發其他情感,如攻擊性。但根據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發現,憤怒能對人的看法產生影響,讓人變得更加極端、更難變通。
這項實驗中,受試者被分為兩組,都被要求閱讀一篇關于納米科技的利弊的文章。文章是相同的,但一組后面跟著大家中性的評價,另一組的評價中則充滿各種極端描述。
情緒:影響市場營銷的因素之一
關于情緒的影響的研究結果,對社交媒體有什么樣的關系?——也許情緒對市場營銷的作用被大大低估了。
IPA dataBANK發布的分析中,對1400個成功的廣告案例進行研究,其中純粹以感情激發為內容的廣告(31%),比純理性類廣告高出一倍(16%),同時略好于比兩者結合體現的廣告的表現。
這和現在對大腦的研究認識也是相符合的:人們總是感受在先,然后才會思考。對感情信息的處理,來的要比對同樣輸入信息進行思考快五倍。
自古以來情感因素就在人類的進化史上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如憤怒或害怕,是驅動人們保持安全的本能。這種情感埋在人類意識的最深處,雖然能產生強大的結果,但其原始性讓人們常常忘記其存在。
舉個例子:(針對美國家庭)備用發電設備Generac進行了一項調查,采訪用戶,讓他們通過畫畫描述自己與發電機的關系。
哈佛商業周刊對這一活動進行了如下的評論:
<男性用戶通常把備用發電機描述成保護家庭的超人,而女性則描述沒有備用發電機,好像把自己置于泰坦尼克號的危險境地。這一調查結果讓該公司改變了市場營銷策略,原本他們把宣傳重心放在先進技術上,現在則回應客戶的情感需求,強調自己的產品能在關鍵時刻保護他們的生活和家庭。這一策略讓Generac在兩年內銷售額翻了一倍,達到12億美元。
感情因素是原始的驅動力,能感化客戶做出購買選擇。
用谷歌Abigail Posner的話說,在市場營銷中我們不能低估感情因素,應當理解這種無聲的力量的重要性:“理解網上視頻、照片和可視內容的發現、觀看、分享、創作背后的感情訴求和關鍵驅動因素。在可視化網絡中,分享視頻或圖片不僅是分享內容本身,還是在分享對內容創作者的感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