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皇家芭蕾舞團去年 11月首演的舞蹈“部分組成的整體(totality in parts)”中,開場時只有一名舞者登上舞臺,隨后是另一個。之后是兩名、四名、八名,直到十六名舞者全部上臺。
來自斯洛伐克的編舞者 Lukáš Timulak想要通過這場表演探討“自然的組織原則”,來審視個人與群體行為不可分割的本質。在編排時,他研究了數學算法定義的元素關系,這也是舞者登臺形式的靈感來源。
在整場舞蹈中,舞者們并不是唯一的主角,編舞者 Timulak也并非唯一核心的設計者。他有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同樣來自斯洛伐克的設計師Peter Bi?ak。
Bi?ak平時擅長圖形和字體設計,工作室設在荷蘭海牙,聽起來舞臺設計似乎不是他的領域。但是十余年前他和Timulak共同創立了“The Make Move Think”的項目基金,并且達成了長期合作,就是為了把數字視覺設計和肢體表演的舞臺藝術相結合、制造出新的藝術形式。
這次瑞典皇家芭蕾舞團的舞蹈就是他們的合作案例。和舞蹈共同構成表演的是設計師Bi?ak設計的圓形燈光裝置。它被掛在舞臺的正上方,共有32個懸臂,上面布滿了共512盞小燈。懸臂可以像向日葵花瓣一樣張開或收縮,在這兩種情況下,圓的直徑分別是6米和8米。
Bi?ak設計的圓形燈光裝置
這個裝置的特別之處在于,每一盞小燈都各自受到計算機系統的控制,它們的亮度因此可以獨立變化,從而組成多種不同的圖案。隨著舞者分別上臺,燈光裝置也逐漸呈現出由“個體”到“整體”的變化——依據 Bi?ak和 Timulak的解釋,“從一個DNA分子,到花朵、星球、太陽、以及宇宙”。
在接受斯洛伐克生活方式雜志MAGDA采訪時,設計師Bi?ak表示,繁復的舞臺裝置在安裝和拆卸上時常有困難,這個可以有多重變化的單一裝置也是為了避免這點。這使得表演場景盡管結合了不同元素,但還是有“極簡”的效果。
他還提到了自己和編舞者Timulak的關系——并非先完成編舞,然后再設計舞臺裝置,而是由他們二人、以及合作的燈光師、作曲家、服裝設計師等共同開始工作,完成創作的不同部分。
圖片來源:Dezeen
文章來源:好奇心日報
文章鏈接:http://www.qdaily.com/articles/6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