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是設計師的核心任務,但不是唯一任務
劉建軍,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工業設計系講師,目前擔任交通工具設計、感性工學、計算機輔助設計、模型制作等課程的主講老師。畢業于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工業設計系。
記者:劉老師您曾經留學德國,能談談中國的設計教育與國外之間有何區別嗎?
劉建軍:其他國家不是很了解,我就說說德國的情況,德國的教學分為低年級和高年級。低年級教學主要針對基礎技能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高年級的課一般是實際項目居多,直接和企業對接。
從國內的設計教育來看,應該也是這個趨勢,就我自身感受而言這個趨勢在加快,尤其是近幾年。也就是我們常提的“協同創新”、“產學研”、“一體化”等教育理念。其實類似的這些概念在幾年前都有,大家并不陌生。前些年我國在校企聯合方面做得不太好,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形式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校企合作的項目逐漸增多,中國的設計教育實踐也得到大幅提升的。
記者:您的教學理念是什么?
劉建軍:我在剛才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來回答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校企合作是對企業非常有利的,對學生也大有好處。也就是說,學校為企業培養能夠干活的人,企業希望這個學生能盡快進入角色,而不是再培訓3-6個月(理想化的情況下)。學生也是希望通過與企業的交流溝通,能夠很快的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所以這也是校企合作的基本目標和基礎。
而其實很多老師卻不這么想,技能、知識的傳播在大學培養體系下面,是排在第二位的,甚至更靠后。第一位的是什么呢?是獨立思考之精神!大學本科期間是一個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最重要階段,所以大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想,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這才是大學老師培養學生的第一要務。
因此,我的教學理念是,教授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他們才能有創新能力,才更具有創造性思維。在這里我想送給大家一句話:“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導單一技能,而是提供廣博的通識基礎,不是造就某一行業的專家,而是培養領導群論的通才”——1828年耶魯大學校長杰里邁亞·戴牧師
記者:能談談您對現代設計的理解嗎?
劉建軍:現在對設計的看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實用、理性、科學的設計觀。評價一個設計的好壞,是通過用戶數量多少、使用時間長短、付費意愿強弱等理性緯度、通過看設計對產品的數據影響來評價的。另一種是重審美、感性、主觀的設計觀,注重設計表面的技法和表現形式,追求形式感、擬物化、故事性等。
這種兩種設計觀完全相反,其實也沒有誰對誰錯,但我個人更傾向于第一種觀點,即理性、實用設計觀,是我比較認可的。其實不難理解,設計與藝術最大的區別在于,藝術可以天馬行空,只考慮審美就行,但是設計不一樣,設計最重要的就是實用性,為人們的生活等服務。
我最近也一直在看百度劉超的課程,我發現劉超也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據我所知,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也是堅持這種理念,更加注重實用性。很多情況下不是通過看一個圖標畫得逼不逼真、特效做得酷不酷炫,來評價設計做得好不好,而是理性的去看用戶使用方不方便、數據表現好不好來評價。把判斷權交給用戶和市場,我覺得這很好。
記者:謝謝劉老師接受采訪。
劉建軍: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