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任麗鳳,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副主任, 中國出版協會裝幀藝術委員會會員、北京設計學會會員、東西方藝術家協會會員。《周國平散文作品》獲“首屆中國國際封面文化博覽會”最優秀的圖書封面獎; 《周國平三部曲》獲“第六界全國書籍裝幀設計” 銀獎;《愛書主題海報》獲“首屆中國設計藝術大展” 銅獎等。
記者:任老師,您從教多長時間了?
任老師:我正式從事教育10多年,之前在出版行業工作了近20年,是雙師型教師。
記者:任老師,您在書籍裝幀方面頗有成就,請您談談對書籍裝幀藝術的研究和看法?
任老師:書籍裝幀設計是指從書籍文稿到成書出版的整個設計過程,也是完成從書籍形式的平面化到立體化的過程,它包含了藝術思維、構思創意和技術手法的系統設計。體現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思想的交流,因此現代書籍裝幀的設計區別于傳統的裝幀概念,設計不只局限于書籍外表的裝飾,而是將主觀思想和藝術理念滲透其中,更加注重于文化精神的賦予、更強調對其內容的研究編排,以及對外部形態的設計,材料工藝的設計等整體設計。也就是對書籍的整體進行由內到外的全面設計。
自90年代以來在呂敬人老師的倡導和踐行下,書籍設計藝術的表現也經歷了由裝幀到書籍設計的概念轉換。現代的書籍設計藝術已遠遠不是裝幀概念所能表達的,它涵蓋了裝幀、編排設計和編輯設計三個層面,是一個信息視覺化再造的過程,是三位一體的完整的書籍設計概念。是針對書籍內容的全方位表達與書籍主體內涵的深層發掘。其中“五感”理論對書籍設計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書籍設計的“五感”理論是杉浦康平先生提出的,即“書的表達需要五感,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五感作為人的覺受感官,其對應的五官是人的內在生命與外部世界溝通交流的窗口。由此,可將書籍設計看作對生命的發掘與表達,當一本書通過設計能夠具有表達生命的力量并且與人類生命產生共鳴時,所產生的力量是巨大而且持久的。所以在設計書籍時,首先要強調其主體性,著重烘托主體,注重設計定位、讀者定位和主體潛在美的傳達,恰當地表達思想內容。其次,才是彰顯書籍的藝術性,以此調動讀者的審美情緒。書籍作為知識傳播的主要媒介,全方位展現出書籍五感的無窮魅力,盡善盡美的設計定位無疑是書籍設計成功的前提。
記者:您作為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副主任,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學院設計教育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是什么?
任老師:藝術設計學部承擔著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科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建立特色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為首要任務,為國家培養合格的高級實用型藝術人才。在教學上,注重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定位,探索學生學習新模式,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改革;結合北京創意設計協會和文創產業聯盟的資源平臺,促進教學工作。在學科建設上,緊密結合京津冀、北京市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進行學科建設,堅持“設計、實用”的原則,堅持“設計與數字科技結合、設計與市場結合”的定位,精準培養目標、重創新與融合,按市場需求來整合專業方向,并緊密結合市場變化,為全國和首都創意文化產業服務。我們的優勢是教學的創新性與融合性,根據市場和行業需求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強調專業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保證高級實用型藝術人才的培養。
記者:您在教學管理上非常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請您談談您對設計教育中的“知”與“行”的看法?
任老師:談到“知”與“行”,我想到了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詩直觀地解讀了知與行的概念,“知”是指知識,“行”是指實踐,二者是相成相長的關系。也就是說學習知識要能熟練運用和掌握,變成自己的就需要在實踐中完成,其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那么對于設計教育而言,設計教育本身就是“知”與“行”的學科,踐行“知行合一”是這門學科的核心。那么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結合實際運用到設計工作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避免紙上談兵,實踐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設計教育中,實踐教學是我們不斷探索的課題,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充分接觸市場,達到鞏固和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與設計實踐的體會,學會解決設計中的實際問題,適應社會的需求。實現“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目標。
記者:貴院參加了《啟程-全國設計院校畢業設計作品聯展》,那您對本次聯展及參加聯展的學生有什么話要說嗎?
任老師:非常感謝主辦方在本次“啟程”畢業設計作品聯展中,把即將畢業的設計新人作為主體,同時將展覽與畢業生就業問題緊密結合,為畢業生提供了一個書寫自我的平臺,也為企業和學生搭建了一個雙選的橋梁,使學生增加了一個尋找自己發展方向的機會,企業增多了一個尋找優秀人才的渠道。
畢業設計展對于在校師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學校向社會展示教學實力、學生向社會展示個人能力的機會,所以希望同學們在這個全國設計院校畢業設計作品聯展平臺上,盡情的展示自己,迎接社會的檢閱,放飛夢想。在此預祝同學們收獲滿滿,獲得喜悅!也預祝本次展覽圓滿成功!
記者:感謝任老師您接受我們的采訪,謝謝!
任老師:沒事,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