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國際”和“民族”共同營造出中國設計所處的重要場域的當代,中國當代設計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無可回避地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全球化”“本土化”“世界性”“地域性”等概念既宣示著現實設計所處環境的復雜與多樣,又同時成為設計實踐與理論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基點。由此所連帶產生的設計理論研究與設計實踐認知方面的變化自然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現代設計”在中國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期間的得與失雖然不間斷地得到反思與糾正,但囿于“時間跨度”及“專業范疇”的局限,往往呈現出更多的“就事論事”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越來越多的設計學者對于這個方面逐漸投以關注的目光,使得整體的研究不僅越來越顯現出科學系統的面目,而且其中的很多研究成果也顯示出設計科學所應具有的前瞻性和社會使命感。
作為近年涌現出的代表性人物,著名設計理論家高興博士的研究無疑是頗具特色的。近期借高興博士受聘成都蓉城美術館學術主持之便,中國創意同盟網站編輯部特邀著名策展人、成都蓉城美術館館長彭貴軍先生對高興博士進行了采訪。
圖:左為策展人、藝術史學者彭貴軍,右為高興博士
現將訪談原文刊錄如下:
彭貴軍:高博士,早在2007年前后,我們就已經開始注意到您的研究。記得當時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您有關“設計平等性”的一系列論文,這個方面的研究堪稱首創,在當時的圈子里也理所當然地形成了一定的反響。在隨后您的研究似乎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轉變,越來越傾向于與哲學、社會學等人文學科之間的交叉,您能否就此簡單加以介紹?
高興:當時正值我在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讀研,“設計平等性”概念的提出是在閱讀了一定數量的設計史論方面的著作之后,結合多年設計教學與實踐經驗所做的一個階段性總結。這個概念是比較具有前瞻性和獨創性的。記得當時提出這個概念之后,無論是在碩士學位開題的時候,還是在隨后將相關論文聯系發表的過程中,都引發了一些爭論,贊成者不少,質疑者也不少,贊成者認為是發現了設計發展演進過程中的一個要點,從學術的角度拓寬了設計認知的視域,這個要點經歷不同的歷史場域,成為設計發展演進的一個重要軌跡;而質疑者則擔憂在“設計”與“平等性”之間構建聯系,會影響到設計與商業及商品經濟之間的關系,換言之,就是擔心設計作為一個經濟活動中的工具的屬性受到削弱,而凸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載體的屬性。實際上,這種擔憂是有一些多余的,一方面,理論研究并不意味著在現實層面的全方位推廣,這兩者之間的銜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另一方面,設計原本就是極為綜合的,尤其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這種綜合的屬性更是非常顯著,作為現代設計理論研究的一種使命,就是對于這種綜合的屬性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我隨后的研究逐漸以此作為主導思想,試圖通過對于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人文學科的研究獲得探究設計科學本質的路徑和養分,尤其是來自中國傳統哲學的滋養,更是現代設計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養分。上述方面的研究心得在我的一本名為《新設計理念》的專著中有較為集中的體現。
彭貴軍:《新設計理念》這本書我曾經拜讀過,從整體的結構到行文的風格,都與慣常的設計理論專著有區別,尤其是其中涉及到了有關人類、社會和學科之間的一些思考,讀來很受啟發。
高興:謝謝夸獎!其實這本書只是我對于之前的一些設計感悟所做的階段性小結,因此其中的粗淺之處還是很多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正是有了這樣的思考基礎,才逐漸形成了我后來的研究方向和目標。這一點在我后來攻讀博士的時候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為這些內容實質上已經涉及到了設計實踐背景性的內容,諸如人倫之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學科之間的交匯融合等等內容,如此廣泛的領域,早已經不是一個淺表的“設計”概念所能夠一言蔽之的,隨著對于系統科學語境下的“設計”認識的不斷加深,相信不僅是我個人,也包括所有的設計師和設計學者,都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將“設計學”解讀和釋義為“多學科、多專業的交匯”,這一點在實踐和理論這兩個部分都會同時展開。與以往不同的是,這種交匯越來越呈現出理性和非物質的特點。
彭貴軍:能否就這一點詳細談談?
高興:好,當代的設計與以往的設計相比越來越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征,不僅是由于設計自身的發展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且是由于設計與人類之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設計真正地開始進入人類社會的本質層面,這意味著圍繞設計所展開的思考必然會越來越觸及人的核心以及人類的核心,換言之,人倫之理及現實人際之間的相處之道已經事實地成為設計實踐的指導性原則,具體的產物則應當是充分體現這些原則的,是這些原則的現實性和實體化的體現,而相應的理論無疑應當成為設計理論研究的熱點和要點。上述的這些內容在當今的設計理論研究中大致被劃定在“設計倫理學”的范疇。
彭貴軍:“設計倫理”可以說是現代設計理論中的一個熱點,正日益引發設計圈子的關注,您對此怎么看?又有怎樣的研究計劃?
高興:我個人認為近代西方的設計對于我們的主要影響是“功能第一”之類來自包豪斯的觀念,而現代西方設計對于我們的主要影響則是包含了倫理考量、倫理導向及倫理反思的諸多理論。這些以批判、批評為特征的新銳理論在設計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對于設計實踐本身構成了規約和限定,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設計的理性化面目。設計雖然富含感性的成份,尤其是在實踐的環節,但卻并不意味著感性的成分會成為設計的主體,即使是在實踐的部分也不應如此,更何況是將其放置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全過程中加以考量。應該說,催生設計產生并支撐設計伴隨人類從古至今一路走來的重要成分就是上述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以及以此為基礎展開的實踐。設計倫理定義雖產生于現代設計階段,但事實上的倫理思考及相應的實踐卻是古已有之的;雖然這個概念是由西方人正式提出的,但卻并不意味著中國設計自古以來在這個部分的缺失。遑論更久遠的實物佐證,僅看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的論述中有關“設計與倫理”之間關系的論證就有很多,那些論斷真可謂振聾發聵、引人深思,其價值早已超越當時而指向未來。
就我個人來講,從事設計倫理的研究已經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期間的研究獲得了江蘇省研究生創新工程基金的資助,相應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包括“首屆中國當代美術文獻獎”在內的獎項,并且以“設計倫理”的現實批判、實踐原則等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構成了博士學位論文的主體。現在這些成果正以專著的形式陸續出版,其中已經出版的《設計倫理研究》《設計問道》等書即將再版。
圍繞這個部分更進一步展開研究將是我隨后一個階段的工作重點。
彭貴軍:希望能夠不斷拜讀您的新作,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分享您的研究心得!同時我們也將持續關注您的研究!
高興:謝謝,希望能夠有機會與大家共同研討設計倫理方面的相關問題!
高興博士簡介:
高興,蘭州商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無錫太湖學院客座教授。先后獲得江南大學文學(設計藝術學)碩士學位,江南大學工學(產品系統設計及理論)博士學位,現為中國設計師協會(CDA)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北京包豪斯文化藝術院副院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流行色協會拼布色彩與藝術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研究院理事、研究員,成都蓉城美術館學術主持、特約評論家。
出版有《新設計理念》《設計概論》《設計倫理研究》《設計問道》等專著7部,在《甘肅社會科學》《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甘肅理論學刊》等CSSCI刊物及核心刊物發表論文30篇,EI及ISTP雙檢索論文2篇,ISTP檢索論文3篇。2012年榮獲首屆中國當代美術文獻獎; 2014年榮獲第十四屆中國世紀大采風“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人物”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