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馬仕》
“這是為愛馬仕做的櫥窗設計,其創意來源于愛馬仕2009年的主題‘美麗的逃逸’。太湖石自身的輪廓就很像山水,體現了中國人最愛山水的特點。馬頭的輪廓隨著視線漸漸擴散,模糊于遠方。顏色上我采用的是比較艷麗的色彩,也是愛馬仕比較常用的色彩。東方的神韻,西方的高雅就在這單線和粗線交錯勾勒的方式之中,產生奇妙的火花。”——韓家英
韓家英簡介
韓家英1961年出生于天津,1986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隨后在西安紡織學院任教5年,1990年來到深圳,在萬科就職3年,隨后成立自己的設計公 司。現為紐約藝術指導俱樂部ADC會員、英國設計與藝術協會D&AD會員、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客座教授、深圳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專家顧問,也是2012年中國設計大展的策展人。其設計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入選如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法國肖蒙海報藝術節等國際知名藝術展覽,并收藏于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等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
12月8日,華·美術館舉辦了開館以來的首次中國設計師個展——“鏡像·韓家英設計展”。本次展覽,向觀眾集中展示了著名設計師韓家英1992-2012 這20年間的眾多經典設計作品。通過呈現韓家英這位透過深圳這個東西方文化的交會點,嘗試探索中國平面設計的獨有語境的踐行者,向伴隨改革開放的歷史開創和投身設計實踐的設計師群體致意。以下,是本報對韓家英先生的采訪。
深圳晚報:請問韓家英老師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個時間點來舉行這樣回顧性的個展,這個時間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韓家英:時間到沒特別的意義。但是從一個大的時間段來說,作為一個設計師,在深圳這么多年,應該說是做了很多設計的工作,等于是對自身的一個回顧。我一直都有這個想法,但是一直沒有成。這次華·美術館專門來找我,作為他們首個設計師個展,我覺得也特別榮幸。同時,作為我們這一代設計師,到了這個年齡和這個時間段,自己來回顧總結一下,也是對過去工作的一個反省。中國今天發展這么快,作為一個設計師,一直是比較直接的、近距離和社會結合在一起。我作為個體,也反映出,最早的一波設計師和新的社會的快速變革。設計師能真實反映社會現狀。我的個展也能夠把各項工作進行一個比較系統的反思。本次的展示,我是希望呈現我這個年齡的、我這一代設計師的工作狀態。那就是,工作很雜亂,涉獵方方面面,廣告、影片、名片、室內設計,什么都有,什么都做。
深圳晚報:本次展覽以你在漢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設計創作為核心,你的設計里面也無不是中國元素。請問韓家英老師在這個領域創作中最重要的心得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給予的養料具體有哪些?
韓家英:我個人認為,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容易讓我結合我的成長經歷,以及最讓我興奮的一些東西。我在西安讀書的時候,老師多會教2000多年前的東西,西安的秦漢、隋唐文化,經常唐以后的事都不說了。說了那么多唐代以前的文化,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是蠻大的。從我們的角度,覺得中國最偉大的時候就是那個時候,產生了很多東西。我一直很喜歡設計。我大學的很多作業,都是對漢字進行塑造。西方(設計)對他們文字的表達已經很充分了。唐代的書法是很講究的,即使是今天,都用電腦打字了,文字也不僅僅是一種記錄方式,它是有美感的。而我覺得,從民國到今天,中國的審美是一路衰敗的。
深圳晚報:中國平面設計經歷了一個從旁觀到自覺的過程,請問韓家英老師回顧一下當時親歷的那個旁觀以及由旁觀轉為自覺的過程中的有意思的故事。
韓家英:其實我覺得這個太多了,因為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對這一行的理解都是結構上的,都是不具備的。然后到了工作,到大學教書,然后到了深圳,才真的慢慢理解設計師的一個身份和意義。所以,在今天,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經常會提到這個話題。最初的時候設計是沒有電腦的,我很多都是用手畫。1992年的《“平 面設計在中國展”海報》我是用街上買的彩色膠粘在兵馬俑的臉上,然后拍下來的。那時候美光能把我們的很多想法變成現實,套色制版等。其實,在今天這個社會,大家對設計的理解還是會在一個很初級的階段。
深圳晚報:韓家英老師從北方來到深圳,在這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種南北差異,以及深圳這塊熱土對你的創作有什么特別的幫助?
韓家英:從(來到)深圳開始,我才是一個真正的設計師。深圳是一個設計師最愿意來,最適合的地方。
深圳對我幫助很大。作為設計師,改革開放這段時間,前十年,就是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深圳等于就是中國內地最開放的一個地方。所以在這里,一個平面設計師可以獲得國際的最新的時訊,這些對設計師的意義和作用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從這個角度上說,這些的價值是在別的城市無法替代的。
我覺得深圳是一個具備包容人來創業的城市,這也是我當時來的原因之一。這是它毫無疑問比全國其他城市多的角色。它的包容性,即使是在今天,深圳也很需要這種狀態。
深圳晚報 :在你看來,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平面設計的突出成就是什么,與西方相比還有什么樣的差距?
韓家英:中國要補得課還很多,現在還是一個初級階段,像我們這個年齡也是才開始真正接觸設計。但是,從今天看,中國已經走向了國際的軌道上了。因為電腦和互聯網的發展會加快縮短這種距離,關鍵是中國的設計能不能表達出自己的東西。我們就是要經歷一個設計的初級階段。
深圳晚報 :你在平面設計和商業運營方面的結合是很成功的,這里面的奧秘是什么?
韓家英:一個設計師應該做的是好設計與壞設計的差別。現在我們還是要把設計割裂成為商業的設計和藝術文化方面的設計,其實,這是不夠準確的,誤導一些設計師甚至社會對這些的判斷。這個也沒有辦法,因為中國今天在設計方面就是這么一個初級階段,有這種想法非常正常。這個我覺得不怕,等到經過了這個階段,這些問題都會慢慢得到解決。但在今天,大家還是比較困惑,因為今天,客觀地說,你經營做得好,你設計很爛的才能經營得好,你設計好的話很難經營好。這是一個很不對的現象,其實在西方,經營得好的公司,都是設計非常棒的,他這個是成正比的。中國現在呢,就是你想掙錢呢就不想把設計做好,就變成完全商業的、根據客戶走的簡單的東西。我覺得今天,不應該思考這個問題了,應該是有好的設計,同時這個設計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其實是未來設計師應該做的。就是創意產業,核心就是說,它能創造價值。在這點上,應該往這個方向去引導。
深圳晚報:時間已經走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請問韓家英老師從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再到21世紀這個幾個階段有什么不一樣的狀態和中心,其中是怎樣變化和銜接的。目前你的最新狀態和展望是什么?
韓家英:這是設計上的一個需要。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開始萌芽階段,但是其實這三個階段是社會帶給我們的一種大的變革,這個很難用我們個人想法來做定論。從我個人來講,還是很微不足道的。但是恰恰就是在中國的變革時期,才能夠產生這樣的設計思潮。從這一點來說,特別特別關鍵的是,我們應該把握好這個變革時代。不然是很難做到一個非常好的設計師。在我目前這個新的階段我是要做好一個純粹一點的設計師,這是一個方向,因為中國今天太需要好的設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