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新在號稱中國設計界“奧斯卡”獎的中國設計創新“紅星獎”做終審評委。
隨著工業設計熱潮興起,設計教育也成為各高校和培訓機構競相開設的香餑餑。有數據顯示,在全國的高校中,約有一半開設了設計相關專業,設計已成為繼信息科學之后的又一熱門新興專業,工業設計則尤其吃香。而在今年的高考招生目錄中,設計學升級成為一級學科,并可授予工學或藝術學位,設計教育很有可能將掀起新一輪高潮。
起來紅火的工業設計教育是否能滿足現實需要?存在哪些問題?工業設計師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院長、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程建新。
他培養的設計師數以千計
早在1984年,程建新就在上海交大提出應該設立工業設計專業很快得到批準。
程建新說,提出建議時自己對已經興盛于西方國家的工業設計并無了解,只是抱著一個樸素的想法,希望將工業與美術相結合,創造出更美觀工業產品。然而盡管克服重重困難開設了專業,但由于師資力量匱乏,前兩年并沒有招生,程建新自己則于1985年前往中央工藝美院工業設計師資進修班學習。
這個進修班后來被稱為中國工業設計的“黃埔一期”,涌現了湯重熹、傅月明、宗明明、朱鐘炎、李亞軍等設計界大腕。正是在這里,程建新系統地學習了工業設計的理論知識,兩年后,他帶回上海的資料有二十多箱。也正是在學習過程中,程建新日益感到自己作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我的知識結構正適合干這事!”直到今天,程建新仍以“既是工程師,又是藝術家”來要求自己的學生。他解釋說,工業設計是一門典型的交叉學科,涉及科學、藝術和經濟等多個領域。作為一名工業設計師,既要有藝術家般對美的感覺和發散思維,來創造別具一格的產品,又要有工程師般的嚴謹,確保產品結構、功能符合需要。“現在知識爆炸,已經不可能出現達·芬奇這樣在藝術和工程領域都登峰造極的大師,但這仍是我們的理想。”
1987年,程建新回到上海交大,工業設計的專業開始正式招生。同年,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前身)工業設計專業也開始招收大專生。1989年,程建新從上海交大“轉會”華東化工學院,20多年來,他培養出的設計師數以千計,其中不少已經成為我國設計界的中堅力量。
設計在我國未形成產業鏈
程建新看來,目前我國的設計教育正處在從“大干快上”向“精耕細作”的方向發展。近年來,發展工業設計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就需要設計教育能跟上步伐,源源不斷地提供適合人才。
國家對工業設計的重視,在教育領域已經有所體現。今年新修訂的學位目錄中,將藝術學作為獨立學科門類,設計學也隨之上升為一級學科,并可授藝術學或工學學位,學科定位進一步明確,交叉學科的特點也進一步彰顯。其實,我國高校的設計教育規模已非常大,僅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高校就有800多所,開設設計相關專業的則達到1000所以上。然而程建新認為,設計教育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不少學校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與實際市場需求相脫節,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培養出來的人素質差距很大。結果是一方面市場需要大量的設計人才,另一方面眾多設計專業畢業生卻無法從事對口工作。
程建新認為,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根源還在設計業本身。他舉了個例子,不久前,有家知名的IT企業請設計公司設計了一款電腦,銷售額達到20億人民幣,而設計費僅為5萬元。程建新認為,這說明產品雖然被消費者認可,而設計的價值被嚴重低估,其在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設計在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鏈,設計的產值、價值、作用均沒有能夠得到有效的評估、認定和測算,甚至有人發出“設計到底能不能成為產業”的疑問。沒有完整設計產業作為支撐,甚至連全國統一的“設計師”職稱體系尚未建立,“360行”還沒設計師這一行,這明顯阻礙了設計教育的健康發展和體系形成。
ipad的利潤一半由設計創造
“設計是不是產業,本不應該是個問題。”程建新說。以目前代表工業設計最高水準的蘋果公司來說,其風靡世界的產品ipad,盡管功能上廣受詬病,但憑著超凡的設計和創意獨領風騷,壟斷市場,其設計所創造的價值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是決定性的。“據非官方分析,僅ipad這款產品,扣除掉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其利潤至少有一半是設計創造的,你說它能不是產業嗎?”程建新反問道。
設計教育應有層次分明的體系
程建新指出,在我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巨大成果后的今天,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可能成為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而其中工業設計產業未能成熟發展,形成應有的引領作用,可以說是瓶頸中的瓶頸。因此,當務之急是完善政策措施,優化發展環境,促進設計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急需完善國家統計標準,明確工業設計產業統計分類,提高工業設計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促進設計信息的國際交流,建立具有國際共同性的界定標準和設計師制度。
程建新認為,與此相對應的,設計教育也應該建構起一個培養目標清晰、層次分明的體系:職教、大專主要進行技能培訓,培養目標是大量的應用性人才,這是產業的基礎;本科著重設計理念、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專業設計能力,培養專業設計師;而在碩士生階段,則著重培養工程碩士,使之成為自主創新主力軍,能解決社會發展的現實課題;博士生則要研究設計前沿、設計與社會發展的相關理論及設計倫理等哲學層面問題。不同層次的學校應有不同的側重,沒必要一窩蜂都培養所謂最高端的設計人才,也不可能都能培養出高端人才。設計教育應與設計產業共同發展,互為促進。
工業設計師應具備四點基本素質
在談到如何培養合格工業設計師的時候,程建新認為有4個方面的素質是設計師所必須具備的。首先是要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程建新說,每屆學生一入校,自己就為全學院新生上第一堂課,明確學習目標,并立即布置“三逛”作業,在一個學期的時間里,逛街:記錄下感興趣的若干路牌廣告,詳細觀察其定位、地段等,分析吸引和不足之處,并思考如果自己來做應如何處理;逛商店:關注若干商店,分析其特色、檔次、動線和品牌組合等要素;逛展覽:參觀各類展覽會,列舉印象最深的攤位、布展、廣告語和形式感等。程建新說,設計師的靈感正是來源于生活之中,通過這樣的作業,將對生活的關注變成學生的自然習慣,逐漸形成職業意識,這也是培養設計師專業素質的最重要課程。
其次是要敢于懷疑、敢于創新。程建新笑稱,現在阻礙學生創造力的最大問題是“知識太少”和“知識太多”。知識太少,沒有底蘊,缺乏基礎,無法展開正確的設計思維;“知識太多”則往往剛有一點創意的靈感,就會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去阻撓,覺得這塊技術不成熟、那塊條件達不到,結果反而阻礙創新。所以程建新反復強調要求學生在用頭腦風暴法進行創意時,第一條就是不準反駁,任何異想天開的方案都可以拿出來討論,鼓勵在看似荒唐的設想上,不斷修正、補充、完善、升華,世上有太多的實例證明很多有價值的創意每每源于最初荒誕的臆想。
第三是團隊精神。程建新說,因為工業設計涉及面廣泛,而現在又不可能出現達·芬奇這樣的通才,只能依靠團隊的力量。最后則是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包括設計思維能力、設計表達能力等。
程建新建議,中國的設計師既要立足城市、社會的發展現狀,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也要瞄準國際設計學科發展前沿。隨著政府、企業和消費者逐漸認識到設計的價值,相信中國的工業設計將獲得飛速發展。
程建新教授簡介
程建新,男,1954年10月出生,現任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院長,并擔任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世界華人設計學術協會副會長等職務。先后發表“現代設計與現時代”等學術論文40余篇;編寫《設計表現技法》等專著和教材8部;完成和主持各類設計項目30余項;多次擔任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國際工業博覽會設計競賽等多項評選、賽事和各類科技評審活動的專家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