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總監到主編,臨危受命的Tony Chambers 帶領《Wallpaper》走出困局,重塑一本既精彩又賺錢的好雜志。
現任的《Wallpaper》主編Tony Chambers 身著一套淺灰色的修身西裝,出現在香港設計營商周的講臺上。顯然,在《Wallpaper》這幾年的“修煉”,已經讓平面設計師出身的他蛻變成為一名出色的媒體經營者。
《Wallpaper》于1996 年創刊,它的出現在業界引起了巨大反響,改變了雜志界的游戲規則,其后也出現了很多追隨者,仿制品。但在2002 年,Wallpeper 的主編Tyler Brule 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雜志,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空洞”,留下的人無所適從,雜志質量有所下降,廣告也在不斷流失。TonyChambers 正是在此時以藝術總監的身份加入了《Wallpaper》。“一本如此與眾不同的、先鋒的雜志,離開了建立這一切的創始人,其面臨的窘境可想而知。”Chambers 說。
《Wallpaper》最初提出邀請時,Chambers 還在擔任英國版《GQ》的藝術總監。一開始,他顧慮很多,拒絕了邀請。“原因有兩個:第一,當時業內很多傳言,說這本雜志已窮途末路,撐不了多久;第二,這本雜志的內容,工業設計、字體設計、建筑、室內設計……都是我的興趣所在,我擔心,在這樣的雜志工作會不會太‘舒服’,從而限制我的視野。”
但是, 經不住當時《Wallpaper》的負責人JeremyLangmead( 現任英國版《Esquire》主編) 的勸說,Chambers 還是臨危受命,帶著在兩年內扭轉局面的想法,來到了《Wallpaper》。
Chambers 告訴我們:“《Wallpaper》最初出現時,就確立了一種獨特而持續的美學,一種視覺風格,這對一本新雜志來說是好事情,可以讓讀者迅速地認識、記住。但五六年過后,過于穩定的風格就成了一種負擔,曾經的視覺力量成為現在的負面因素。”
Chambers 與當時的主編Langmeed 決心創造一種新鮮的面貌,以贏回讀者和廣告商的信心。“難,但并非不可能。接受這個工作,正是因為我有讓它面目一新的信心。”
三年半后,2007 年,JeremyLangmead 離開,Tony Chambers 意外又合情合理地被時代華納任命主編,成為這本標志性雜志的新掌舵人。“藝術總監成為主編,這種事情很少發生,出乎我的意料。”Chambers 說。這樣的任命意味著Chambers 不但要負責雜志的藝術風格,還要負責雜志的文字內容和經營,做出關系到雜志存亡的決定。
Tony Chambers 早年在SundayTimes 工作,與很多優秀的作者、編輯有過密切合作,懂得內容的運作;而在英國《GQ》雜志擔任藝術總監的經歷,和來《Wallpaper》以后的創新表現,都給了投資人信任他的理由。
迄今,Tony Chambers 已經在《Wallpaper》主編的位子上做了三年半,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他將網站發揚光大,還開設了設計商店,創辦了城市指南(City Guide)。在整個媒體行業面臨危機的時刻,TonyChambers 根據自己的經驗,向人們提出了拯救方案。
Zaha Hadid 愛花錢,Karl Lagerfeld 也愛花錢讓雜志成為讀者的收藏品,而不是讀完即丟的信息載體,這就是TonyChambers 想要達到的目的,為此他想出了很多辦法。
“我喜歡紙制品多過電子商品,但是我很早之前就意識到,僅僅依靠紙面上的這些內容是不行的。平面媒體大限將至的傳言都是危言聳聽,但是危機確實存在,度過危機的辦法,就是努力把平面媒體的質量推上更高的一個水準。”Chambers 說。
平面設計師的背景讓TonyChambers 有足夠的信心在雜志的材料和印刷方式上做文章。他把雜志當成一個整體的產品來設計,而不僅僅是一本承載文字和圖畫的載體。
比如2008 年7 月刊, 為了配合“ 地下精英(Secret Elite issue)” 這個專題,Chambers 在封面上使用了光感墨水,只有把雜志放在暗處才能看到“《Wallpaper》”的logo。
邀請知名設計師擔任客座編輯,也是Chambers 擔任主編后提出的新舉措,如今已成為《Wallpaper》的重要傳統。第一年也就是2007 年,他們邀請了Louise Bourgeois(法國老古董女藝術家), Zaha Hadid(伊朗裔英國女建筑師),和服裝設計師川久保玲,讓她們各自設計20 頁的內容,以及一期的封面。
“把設計權全權托付給這幾位大師,風險很大,”Chambers 玩笑般說道,“不但內容不可控,預算也不可控。”“比如Zaha Hadid,”Chambers 繼續笑著說道,“她是一個愛花錢的天才。在她的特輯里,她提出要做一個3D 模型,復制她為威尼斯雙年展設計的建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在雜志里面挖一個大洞。這制作起來非常復雜,因為每頁中空的面積都不同,這本雜志花了我們一大筆錢,但最后的結果也證明這筆錢花得很值得。”
2009 年,《Wallpaper》又邀請到Karl Lagerfeld 為其制作封面和專題。“Lagerfeld 很崇拜Zaha Hadid,他看到了Hadid 之前為我們所做的特刊,決心做得更好。所以,他用上自己最喜歡的男模Baptiste Giabiconi,做成‘可揭開的封面’。”
這張封面由兩層紙組成,第一層上模特穿著一身Dior Homme 的西裝,而把第一層封面揭開,便會顯露出模特相同姿勢但一絲不掛的另一張照片。
中國制造的“中國制造”
除了創新的雜志設計、與知名大師合作以外,Chambers 在專題策劃上也做足功夫。
2008 年,為了做一期關于中國的專題,Wallpapaer 在中國搭建了臨時辦公室。編輯們從英國飛來,并聯合中國當地的設計師、藝術家,一起在中國制作了一期雜志。
“我們做的時機已經比別的媒體晚,所以我們只能做得比別人深入。為了腳踏實地的感受到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2008 年3 月,我們15 個編輯全都來到中國,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辦公室,開始了為期5 個星期的‘中國制造’。”
建筑師Steven Hall 和上海的Design Republic 為他們提供了辦公室,所以從預算角度來講,他們的花銷并不大。“但同樣的預算,只要多一點野心和努力,就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人們說網絡的發展將摧毀報紙和雜志,而我認為,恰恰相反,那些弱的紙媒也許會被淘汰,但是長遠看來,網絡與紙媒的關系應該是互惠互利的。”Chambers 說。“幸運的是,5 年以前,《Wallpaper》的出版人就很熱衷于建立網站,于是我們就逐漸建立了現在的模式,整個編輯部都是網站內容的提供者,另外還有幾名編輯專門負責網站。”登陸《Wallpaper》的網站,就可以看到一個內容豐富,設計精美的頁面。其內容不是照搬雜志內容,而是雜志內容的延伸和拓展。
除了網站,創辦單獨發行的城市指南“City Guide”,與品牌合作設計商品,開設設計商店,也是Chambers 在任期間的創舉。即使是在過去這一年,各個行業都不景氣,媒體行業尤甚的情況下,《Wallpaper》也保持了收支平衡,網站和城市指南還盈利頗豐。
B =《外灘畫報》
C = Tony Chambers
B:你怎么評價Tyler Brule 在離開《Wallpaper》之后創辦的新雜志,《Monocle》?
C:我很喜歡《Monocle》。Tyler總喜歡做些與眾不同的事情,他做到了,我應該為他鼓掌。他沒有重復自己,沒有選擇再去做一本《Wallpaper》,要知道,很多在他這個位置的人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且他度過了艱難的第一年,通過了市場的考驗,已經進入了良性循環。當然,我有時候會覺得這本雜志里的文字太多了,但是我理解他的做法,他想做與過去不同的事情。有時候我看一期《Monocle》時會想,天啊,哪怕多兩張跨版的圖片也好,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一點小小意見。
B:你平時都喜歡讀哪些雜志?
C:我什么都讀,真的,所有的都讀。發生的事情太多了,你必須時刻掌握這些信息,不然就會落后。
B: 與Karl Lagerfeld、PhillippeStarck 這樣的大師合作別冊是怎樣的一個過程?你怎么選擇適合的人選?
C:在跟這些名人大師合作的時候,你不能要求他們去做些什么,不能給他們制訂計劃,要給他們絕對的自由。你還要負擔預算超支的風險。但是結果往往證明,冒險是有意義的。
我們沒有特別的去選擇誰,只是在合適的時候,就會有合適的人選出現。今年是我們第四次做這樣的嘗試,但至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特別的人選,但是我想,保持適當的焦慮和未知,是件好事。
B:如何保持商業與內容的平衡?
C:我們當然會吸取客戶的意見,但是一切都會在不影響內容質量的前提下進行。如果說商業是面包,那設計就是果醬,二者結合才會吃得又飽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