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游戲在計算機產業中的地位已不可動搖,其每年上百億美元的規模絲毫不遜色于任何其它技術項目。與計算機相關的游戲技術可以追溯到大型機時代,不過直到3D游戲技術出現,電腦游戲才可以算是真正地進入家庭,成為大眾電子消費的一部分。《時代》周刊曾寫到,“現在人們購買個人電腦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用來玩游戲。無論這是褒是貶,無可否認它推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所以我們要記住一個人,他就是約翰•卡馬克(John Carmack),開創3D游戲的天才。”
恐怕很難有哪款電腦游戲能達到像《Doom》和《Quake》那樣的高度,它們的擁護者和熱情的玩家遍布全球。《Doom》逼真的視覺感受和光影效果幾乎讓每一個游戲玩家欲罷不能,而這得益于卡馬克的得意之作—3D游戲引擎技術,正是這一技術為游戲產業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就如《連線》雜志所說的,“一個天才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游戲產業。”
長長的頭發,瘦高的身材,再加上一幅黑框眼鏡,卡馬克總是一副標準的編程高手的形象。不過在游戲迷和編程愛好者心中,他卻是神一般的人物,“圖形加速教皇”、“偉大的卡馬克”、“游戲教父”、“魔術手指”等等都是崇拜者們對他的贊譽之詞。除了在游戲技術上的貢獻,完全依靠自學成才的卡馬克代表的是另一種精神—全心的熱愛和投入,單單這種精神就足以打動人們的心。年輕的卡馬克永遠不懂什么叫循規蹈矩,“我是一個傲慢、自以為事的古怪家伙,但只做我想做的事情。”
尚在就讀高中時,卡馬克就被認為是“怪才”,他還因此被學校視為有心理問題,并停課一年。復課后,卡馬克還是拿到了畢業證書,并考入了當地著名的Kansas大學。在編程方面,卡馬克幾乎是無師自通。大一還沒讀完,他編寫的一些小游戲就被不少軟件公司買走,他本人也成為了幾家軟件公司的兼職程序員,并逐漸在游戲軟件領域小有名氣。
1990年,正值計算機技術的黃金發展時期,IBM個人電腦為整個軟件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這時的軟件多以商業用途為目的,游戲軟件卻少人問津。當時一家名為Softdisk的軟件公司找到了在讀大二的卡馬克,希望他加入公司,一起開發游戲軟件。出于對游戲軟件的熱愛,他毫不猶豫的同意了對方的邀請。卡馬克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將游戲程序移植到個人電腦上,經過一番考慮,他選擇了IBM PC作為最早的游戲運行平臺,游戲軟件就是任天堂公司風靡全球的《超級馬里奧兄弟3》。經過實驗,他開發出了一種名為EGA(增強型圖形適配器,3D圖形加速卡的雛形)的PC顯示技術,這是一種16色的顯示模式。之后,他又設計出屏幕刷新技術以提高游戲圖形顯示的速度。不久,IBM PC的第一款2D游戲成功問世,邁出了游戲軟件歷史性的一步。一年后,他決定自已創業,與他人共同創辦了ID Software游戲公司。
雄心勃勃的卡馬克當然不會停留在人人都能設計的2D游戲上,他把目標鎖定在了3D游戲的研發上。如果是在幾年前,他的“3D計劃”可能很難實現,好在那時的計算機硬件技術已發展到了相當的水平—高分辨率顯示器、大容量硬盤和內存、高速運算的CPU和圖形加速卡等等,這些都是他實現夢想的絕好基礎。兩年后,他與另一個游戲軟件天才John Romero共同開發出了全球首款3D射擊游戲《德軍總部3D》,這款3D游戲采用了他獨創的3D游戲引擎。緊接著,他又開發出了《Doom》和《Quake》兩款3D游戲。一時間,所有的電腦用戶都爭相購買這些游戲,人們甚至為了能玩上3D游戲而去購買昂貴的PC。不到一年的時間,僅《Doom》一款游戲就售出了幾百萬張拷貝,帶來了上億美元的商業利潤。
現在,35歲的卡馬克仍然擔當著ID Software的游戲軟件首席程序員,出自他手的電腦游戲已達數十部之多。但卡馬克并不滿足于現狀,他的最新目標是有關火箭技術的研究項目,并為此特意成立了Armadillo航空宇宙技術研究公司,為著又一個夢想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