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想,讓一切成為優質生活的可能。這,基于華僑城集團在地產、旅游、酒店與電子信息的產業聯動和集群優勢。作為華僑城集團成員之一和國務院國資委大力扶持發展的全國五大房地產央企之一的華僑城地產,秉承華僑城“優質生活的創想家”品牌基因,和城市共同成長,21年來致力于“以旅游主題地產為特色的成片綜合開發和運營”,為公眾提供優質生活的借鑒與體驗。
在華僑城集團領導下,華僑城地產以中國兩大國家級美術館之一的何香凝美術館及其下屬機構OCT當代藝術中心為藝術載體,每年非盈利性地投入大筆資金,全力支持其日常運營和學術研究,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與國際接軌互動,協助舉辦“當代雕塑藝術展”、“全國美術院校油畫專業畢業生優秀作品展”、“深圳城市建筑/雙年展”等諸多影響中國以至國際的藝術盛事,并將藝術引進社區,推動藝術發展和社會化進程。
傳統的建筑設計、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的界限正在模糊。建筑脫離(或超越)單純的空間營造,介入街區歷史、都市肌理與生存現實,成為城市語境的建筑;產品設計跨越(或顛覆)命定的商品性,關注多變的生存現實,積極融入試驗藝術的語境;平面設計沖擊(或突破)先驗的維度閾限,借助數碼時代強勁的技術后盾,日益混淆著現實與虛擬世界。
由王序、史建策展,華僑城地產主辦的“21,設計之上”OCT-LOFT 07創意節,將邀請到原研哉、深澤直人、格力•艾米和約翰•丹頓,他們將站在設計之上看待設計,展示在這個瘋狂的跨界時代不斷刷新的設計意念。
“21,設計之上”OCT-LOFT 07創意節通過兩場別開生面的演講/研討會和三個形式新穎的展覽,將多角度展示其多年來著力倡導的華僑城優質生活方式和創意文化。
1.設計之上——4位國際設計大師演講會
原研哉、深澤直人、約翰•丹頓和格力•艾米四位國際級設計大師,將分別從觀念、產品設計、空間和建筑的角度,作精彩演講。闡釋設計理念,分析經典作品,介紹相關領域最新動向。
2.“可見的烏托邦”——OCT-LOFT區域創意文化研討會
四位設計大師和國內諸多著名設計師將參與研討,針對本次活動的主題“設計之上”及OCT- LOFT北區的發展已確定以“創意文化”為區域再生的目標,本次研討的重點為:Re Do命題展深化作品點評;世界工業遺產再生模式探討;深圳制造業工業遺產的歷史意義與價值;OCT-LOFT再生模式研討。
3.互動•現在時——華僑城地產優質生活空間館
本展覽旨在為“優質生活的創想家”提供一種解讀方式,以規劃、生態、人文、生活等為表達線索,選擇每個區域、每個項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空間節點,設立互動式多媒體裝置,與華僑城地產優質生活空間館聯動,以互動/即時的藝術方式表達對優質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4.為創造的改造——OCT-LOFT規劃概念展
以OCT-LOFT以及南區規劃與實施,以及北區規劃來展示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區的整體狀況。都市實踐在OCT-LOFT南區再生中采用了“隨機性”模式,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和有效的。
5.原型•21——Re Do命題展
展示原研哉、深澤直人、約翰•丹頓和格力•艾米四位設計大師的經典作品,同時展出由他們命題,國內四所設計院校學生創作的、取意于中國語境的作品,它們可被理解為對設計大師原型之作理念的呼應、發展或極化;同時,也是設計大師與設計院校溝通/互動的積極嘗試。
6.二舊交易市集•出街
深圳是一個設計活躍的城市,設計師們構成了一個特定的創意群體,他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品好生成于城市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存在之外。二舊交易的靈魂在“RE”,曾經夢想的、把玩的、使用的、收集的一些“寶貝”或者自己改造的一些產品或其他,進行交流和交換。
華僑城地產21年來對“優質生活方式”的倡導,呼應了眼下被主流媒體大力渲染的“居住環境的八大指數”(容積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安靜、安全、方便生活、公共關系、時尚活力),而更加凸顯了其前瞻性——因為,上述指標和理念早已為華僑城所成熟具備與實踐。
而對創意文化的倡導,則更加顯示出華僑城地產與社會利益相關、意識相融的前瞻視野——上世紀80年代,深圳華僑城東部工業區以加工/制造業的迅速崛起引領中國改革開放大潮,并成為深圳經濟特區的異質空間和活化樣本;如今,深圳華僑城東部工業區再生為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區域的探索,則預示著中國加工/制造業新時代——自主設計時代的到來,而這恰恰切合了華僑城“優質生活的創想家”的品牌主張。
在第二屆深圳城市/建筑雙年展即將在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開展的前夕,“21,設計之上”OCT-LOFT 07創意節盛大舉行,將不僅僅是壯觀的序曲,它也將匯入雙年展更為浩大的交響洪流。
[Page:開幕 ]
開幕
Opening
創想開啟
“21,設計之上”OCT-LOFT 07創意節開幕式
時間:2007年11月10日17:00
地點:OCT當代藝術中心主展廳
Opening for“Re Do”OCT-LOFT CF 07
Time: 17:00, Nov. 10, 2007
Place: The main exhibition hall of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二舊交易市集•出街
時間:2007年11月9日-11月11日
地點: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Re Sale”-a second-hand small market organized by designers
Time: Nov. 9-11, 2007
Place: OCT-LOFT
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開放月
時間:2007年11月9日-12月9日
地點: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OCT-LOFT Open to Public
Time: Nov. 9-Dec. 9, 2007
Place: OCT- LOFT
[Page:研討 ]
研 討
Seminar
“可見的烏托邦”
OCT-LOFT區域創意文化研討會
時間:2007年11月9日14:00
地點:OCT當代藝術中心主展廳
主持:史建
擬邀嘉賓:原研哉、深澤直人、格力•艾米、約翰•丹頓、杰伯•貝萊斯福特、圣地亞哥•帕拉蒙、陳劍、劉曉都、孟巖、王永剛、歐陽應霽、劉珩、王昀、王序、韓家英等
Visible Utopia
Time: 14:00, Nov. 9, 2007
Venue: The main exhibition hall of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Chair Person: Shi Jian
Guests: Kenya Hara, Naoto Fukasawa, Garry Emery, John Denton, Jeb Beresford, Santiago Parramon, Chen Jian, Liu Xiaodu, Meng Yan, Craig Au Yeung Ying Chai, Doreen, Heng Liu, Wang Yun, Wang Xu, Han Jia Ying
研討議題:
設計之上——當代設計跨領域趨勢
原型•21——Re Do命題展深化作品點評
紐約、東京、魯爾工業區——世界工業遺產再生模式探討
為創造的改造——深圳制造業工業遺產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可見的烏托邦——OCT LOFT再生模式研討
討論語境
1.過去27年,深圳由一個邊陲漁村迅速突變為一個擁有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而它的中期目標(《深圳2030年城市發展策略》),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先鋒城市”(其內涵為“改革開放與制度創新的先行者;自主創新和產業轉型的排頭兵;深港交流和區域合作的推動者;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領跑者”)。
毫無疑問,深圳的超速城市化模式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獨異樣本,或者是研究理想城市(規劃)與問題城市(現實)的絕佳案例。
2.華僑城(Oversea Chinese Town),在深圳這座高速運轉的城市里是一處人文高地——早年按照居住區模式規劃的道路系統迂回曲折,在樹林和人文中穿行,織成了城市中的“世外桃源“;聞名全國的主題公園和旅游主題地產的開發運營模式,又使它具有觀光城市的異域情調和開放性格,更具創想精神。
3.深圳華僑城東部工業區,是上世紀80年代早期華僑城(OCT)的第一批建筑,也是深圳經濟特區最早的工業建筑之一,記錄了深圳成長的歷史,尤其是工業建筑由盛及衰、由工業化到后工業化的劇烈演化歷史,對于表達這個具有特殊歷程的城市的狀態、性格與歷史具有典型意義。可以說工業區有著世界上最為獨異的工業建筑的劇變樣本,它的無歷史性、平庸性和所處華僑城區域的飛地性,都是難得的空間再生的資源。
4.華僑城地產在OCT-LOFT南區再生中采用了“隨機性”模式,其“工業痕跡”(有意保留部分原有的建筑格局,同時在室內外環境鋪裝上保留和散布一些零件和細節,直白而不矯情地提示其歷史的痕跡)、“置換與填充”(拒絕一次性設計和開發的模式,用時間積淀出社區空間的厚度和底蘊)、“從廠房原型到藝術容器”(從一個簡易的工業廠房回歸為一個中性的建筑原型,而后又被蛻變為一個當代藝術展示的容器)、“臨時性與代用品”(被改造的多數房屋都是臨時的“幾年小計”而絕非“百年大計”,它成為一個初始時期的藝術展館的代用品,等待在未來一個合宜的時機得到更新)和“裝置建筑化與建筑裝置化”(在設計OCT當代藝術中心的過程就不是完全把它當作建筑設計對象,而更多的是以一種裝置和事件的角度去理解。在實際設計方案中更直接使用裝置作為建筑空間的主要元素)策略,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和有效的。
5. OCT-LOFT北區的發展已確定以“創意文化”為區域再生的目標,相對于南區,北區的工業建筑更為闊大、成熟和平庸,也將面臨更大挑戰。因此,對南區再生模式的總結和北區再生模式的前瞻,將成為本次研討的重點。
[Page:演講 ]
演 講
Lectures
[日本]原研哉:打開感官的世界地圖
[日本]深澤直人:意識的核心
時間:2007年11月10日9:00-12:00
地點:OCT當代藝術中心主展廳
Kenya Hara Spreading the world atlas of the senses
Naoto Fukasawa Core of awareness
Time: 9:00-12:00, Nov. 10, 2007
Venue: The main exhibition hall of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原研哉
平面設計師、武藏野藝術大學教授、日本設計中心代表
生于1958年
原研哉致力于研究信息的識別和溝通,他的設計技巧不是表現“事物是什么”,而是“發生的事情”。他在考慮設計街頭海報的同時也考慮從街頭“交流”中掃除它們。他策劃并組織的“再設計:21世紀日常用品”展覽展現了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的令人驚嘆的設計素材。該展覽曾在格拉斯哥、哥本哈根、香港、多倫多、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地展出,在所到之處都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2001年,原研哉應邀成為無印良品(MUJI)顧問委員會的委員,自此之后他一直為無印良品的策劃及廣告提供藝術指導以支持該品牌的新發展。2004年,他策劃組織了另一個發人深省的展覽:“觸覺-感官的喚醒”。在現代設計環境中,設計師傾向于依賴科技手段推動設計的發展,這個展覽反其道而行之,證明了在人類的感官感知中蘊藏著巨大的設計資源。該展覽展現了開發一個新設計領域的可能性,在這個新的領域中,設計師不僅可以探索各種可塑性元素,如形狀、色彩和質地等,還能夠探索許多更為復雜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有關人類如何”感知“的議題。原研哉還參與了體現日本形象的著名項目的設計工作,其中包括設計長野冬季奧運會的開幕式/閉幕式節目表以及2005年日本愛知世界博覽會的官方海報。他的主要工作地點在東京。原研哉追求從日本文化中獲取未來的交流素材,為此他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原研哉曾在多個領域和多種活動中獲得許多獎項,其中包括廣告、導示系統、書籍和標識設計等領域。他創作的《設計中的設計》一書獲得了2004年山多利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獎,而且由于此書,他作為一名從設計觀的角度觸及當代設計真正問題的作家受到了廣泛關注。
演講題目:打開感官的世界地圖
演講概述:
我將重點講三個主題。其中一個主題是觸覺。其二是感官器具。這兩個主題是我最近舉辦的展覽的基石。第三個主題是空白。為說明第三個主題,我以無印良品-我的一個客戶-的設想作為例子。我正在負責無印良品的藝術指導和交流設計。
深澤直人
產品設計師、武藏野藝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設計顧問、±0 (PLUS MINUS ZERO)品牌創始人
生于1956年
大學畢業于多摩藝術大學產品設計系。后進入日本愛普生精工株式會社工作,負責設計手表及其他微電子產品。1989年他前往美國,加入了位于三藩市的一間產品開發設計顧問公司ID Two,即后來著名的IDEO公司的前身。1996年,在美國工作了七年半之后,他返回日本創建了IDEO日本分部,為許多日本公司提供設計咨詢服務。2003年,深澤直人自立門戶創辦了深澤直人設計公司。他設計了許多不同種類的產品,包括從微電子設備如手表手機到家具和室內擺設。他設計的INFOBAR和NEON手機以及為無印良品設計的壁掛式CD播放器為他贏得了世界性聲譽。2003年他創立了±0 (PLUS MINUS ZERO),一個家用電器和日用雜物的新品牌。自2005年以來,他和意大利、德國、瑞士和北歐等地的公司合作了許多項目,其中包括B&B Italia、Driade、Magis、Danese、Artemide、Boffi和Vitra等知名公司。在為日本著名廠商提供設計咨詢服務的同時,深澤直人還擔任無印良品的設計顧問,為該公司的家用產品提供設計指導。
2005年,深澤直人和賈士伯•莫里森合作創辦“平常至極”設計展。2006年6月,第一屆“平常至極”展覽在東京和倫敦舉辦。深澤直人曾獲得五十多項獎項,其中包括美國IDEA金獎、德國IF金獎、“紅點”設計獎、英國D&AD金獎、日本優秀設計獎、Mainichi設計獎和Oribe獎等。
深澤直人還編著了以下書籍,如《輪廓》(TOTO Shuppan出版)、與他人合著的《設計的生態方法》(Tokyo Shoseki出版)及《最佳》(六耀社出版)等書。他任武藏野藝術大學教授,并在多摩藝術大學任客座講師。他還是2007年3月開幕的“21_21設計視野”展覽的指導。
演講題目:意識的核心
演講概述:
在每一種條件或情形的任何事情或每一種事件都包含某種我們都認識或分享的如核心/中心元素的東西,這種核心與深層的設計有著極大的關系。例如,如果我們以視覺語言的方式來演繹這種觀念的話,核心可以被認為是我們所說的;我們都分享的圖形。如果我們以我們的行為來演繹它,核心可以是某種每個人在同一樣行為中所采取的路經或次序。這種在我們意識中的核心/中心元素形成了設計本身的中心,也形成了我們在傳遞中的對某事達到共同理解的核心。
演 講
Lectures
[澳大利亞]格力•艾米:2、3、4,在環境平面設計中運用空間與時間
[澳大利亞]約翰•丹頓:建筑與非建筑——理解尺度的重要性
時間:2007年11月11日14:00-17:00
地點:OCT當代藝術中心主展廳
Garry Emery: 2、3、4,Using space and time in environmental graphic designJohn Denton: Architecture and non-architecture: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scale
Time: 14:00-17:00, Nov. 11, 2007
Venue: The main exhibition hall of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格力•艾米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副教授、設計專業榮譽博士、迪肯大學副教授、皇家澳大利亞建筑學會會員
格力•艾米是位自學成才的平面設計師。他的成就已被以下榮譽所確認: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設計專業榮譽博士、悉尼平面設計學院榮譽學士。他還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和迪肯大學的副教授。目前他擔任艾米設計公司的設計總監,公司位于澳大利亞墨爾本,業務遍及澳大利亞、亞洲、中東地區和英國等地,業務包括拓展品牌形象、市場傳遞、動態平面、展覽與環境平面(從建筑物規模到城市規模)等領域的設計。由于他對建筑學和城市規劃學的貢獻,皇家澳大利亞建筑學會授予他總督獎。最近,他成為美國環境平面設計協會2006會員,皇家澳大利亞建筑學會榮譽會員。他還是享有盛名的國際平面設計聯盟會員。他在全球各地演講,其作品曾被廣泛展出、出版并獲獎。
演講題目:2、3、4,在環境平面設計中運用空間與時間
演講概述:格力•艾米將討論艾米設計公司近期的項目。這些項目以二、三、四維形式實施,運用空間與時間作為主要設計元素。項目包括從企業/機構形象、以豐富的室內藝術形式操作的循環導示系統到城市規模的環境設計,包括城市道路、定位場地的元素。艾米設計公司的很多出品是自然環境中的雕塑,同時,作品包含了數碼技術如動畫的創新運用。
約翰•丹頓
墨爾本大學完成建筑與研究生學業、維多利亞政府建筑師、DMC建筑設計事務所總監1972年,丹頓與比爾•廓克、貝瑞•馬修一起在墨爾本創立了丹頓•廓克•馬修建筑設計事務所。這家事務所成為了最顯著、最成功的澳大利亞國際設計公司之一,目前在墨爾本、雅加達及倫敦設有分公司。
約翰•丹頓的主要興趣是建筑與城市設計,多年來這種興趣已成就了一系列項目,包括:澳大利亞駐北京與東京大使館、Monash大學Caulfield校園項目、墨爾本博物館,一個贏得國際公開設計競標的項目、現在的Anzac大樓、東翼大樓及藝廊的重新拓展—最近為堪培拉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進行的一系列項目,該紀念館項目在過去的20年一直在進行。丹頓作為總監,負責英國曼徹斯特地方法院項目及醫學研究學院華特與愛麗沙大夏項目,并指導一系列在中國的規劃與地產項目。在1996年,約翰•丹頓、比爾•廓克、貝瑞•馬修獲得了皇家澳大利亞建筑學會(RAIA)金獎,這是RAIA所頒發的最高榮譽獎。2006年,約翰•丹頓兼任“維多利亞政府建筑師”,為政府首腦提供建議,以獲得較好的建筑與城市設計結果。
演講題目:建筑與非建筑——理解尺度的重要性
演講概述:如果你是一位建筑師,試圖做一些不是建筑的事情,或者你不是一位建筑師,卻試圖設計建筑,尺度則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重要方面。學會尺度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當你不是那么慎重地從建筑師變為一名設計師。
[Page:展覽 ]
展 覽
Exhibitions
互動•現在時
華僑城地產優質生活空間館
時間:2007年11月9日-12月9日
地點:OCT當代藝術中心副展廳
React OCT Properties Lifestyle Space
Time: Nov. 9-Dec. 9, 2007
Venue: The exhibition hall of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展覽簡介:
互動•現在時——華僑城優質生活空間館
本展覽旨在為“優質生活的創想家”提供一種解讀方式,以規劃、生態、人文、生活等為表達線索,從深圳華僑城到北京華僑城、成都華僑城,從波托菲諾、東方花園、曦城、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到新浦江城等的規劃理念出發,選擇每個區域、每個項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空間節點,設立互動式多媒體裝置,與華僑城地產優質生活空間館聯動,以互動/即時的藝術方式表達對優質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為創造的改造
OCT-LOFT規劃概念展
時間:2007年11月9日-12月9日
地點: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E5棟首層
Renovation for Creation
The Exhibition for the OCT-LOFT Masterplan
Time: Nov. 9-Dec. 9, 2007
Venue: The 1st floor, E5, OCT-LOFT
展覽簡介:
為創造的改造——OCT LOFT規劃概念展
以OCT- LOFT南區規劃與實施,和北區規劃來展示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的整體狀況。OCT-LOFT南區再生中采用了“隨機性”模式,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和有效的。
原型•21
Re Do命題展
時間:2007年11月9日-12月9日
地點: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F4棟
Re Do Show
Time: Nov. 9-Dec. 9, 2007
Venue: F4, OCT-LOFT
展覽簡介:
原型•21——Re Do命題展
近年來,傳統的建筑設計、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的界限正在模糊。建筑脫離(或超越)單純的空間營造,介入街區歷史、都市肌理與生存現實,成為城市語境的建筑;產品設計跨越(或顛覆)命定的商品性,關注多變的生存現實,積極融入試驗藝術的語境;平面設計沖擊(或突破)先驗的維度閾限,借助數碼時代強勁的技術后盾,日益混淆著現實與虛擬世界。
在這個瘋狂的跨界時代,深澤直人、原研哉、格力•艾米和約翰•丹頓這樣的設計大師以他們對生存狀態的強烈關注和標新立異的作品,不斷創造著設計史上的“原型”,并成為新的原型。
這次展覽首先是這些大師的作品展,即設計原型展;而其的特異之處,是由這些設計大師針對中國語境命題,邀請國內四家設計學院針對命題和大師們作品的“經典”語境做概念深化。
“21”代表著我們剛剛進入并繼續創造著的世紀(可見的未來——烏托邦),在本展覽的特定語境中,可被理解為對設計大師原型之作理念的呼應、發展或極化;同時,也是設計大師與設計院校溝通/互動的積極嘗試。“21”是對“原型”界限的超越,是對既有經驗/模式的超越。“21”既是對思維慣性的挑戰,也是對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挑戰。
原研哉的命題:
一條白帆布膠帶,第一個功能是封一件包裹,將物品捆扎在一起⋯⋯
一只白色的紙杯,第一個功能是飲用飲料。
請就一條白帆布膠帶或一只白色的紙杯構思第二個功能。
深澤直人的命題:
在每天日常工作中人們無意識做的事情
我想讓學生就他們每天無意識做的事情拍攝成圖片并拓展項目。
約翰•丹頓的命題:
在中國未來的家
1、“你想怎樣居住“本源概念:
當然是生態的、保持一定水準的設計
但,低、中還是高層建筑?以什么密度?
城市,郊區還是鄉村?
2、為你自己理想的家拓展你的原型
格力•艾米的命題:
拓展獨特文化平面系統的問題與機會
在一個全球數字媒體時代,你如何表達場所的正真感覺?以及為什么這是重要的?
原研哉+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
深澤直人+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約翰•丹頓+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
格力•艾米+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首期項目(南區)占地55465平方米,原有建筑面積為59000平方米,目前進駐創意機構逾30家;二期項目(北區)占地約10萬平方米,共有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其改造于2007年啟動。在2006年5月19日第二屆“文博會”期間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正式掛牌,并于2007年1月28日隆重開園,被列為第三屆“文博會”優秀分會場;深圳城市/建筑雙年展兩度選址于此。該區域逐步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設計、創意、傳媒、出版、演藝以及精品家居、時裝、餐飲酒吧的聚集地。
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以國家級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的下屬機構OCT當代藝術中心建造為起點,通過從藝術展示到人工模擬兩個階段的“介入”以求達到最終的“置換”效果:第一階段的“介入”是制造一系列的藝術事件、活動并通過展示,投影包裹現有建筑所圍合的空間的方式,逐步異化場景通過建筑與非建筑的手段轉換場地的空間屬性和使用方式。第二階段的“介入”是基于對城市自由生長過程的人工模擬。廠房之間的空地將被畫廊、書店、咖啡廳、酒吧、藝術家工作室和設計商店漸漸填滿,試圖建立一種動態的、交互式的、靈活的框架,以使其自身獲得對不斷變化的城市所產生的新狀況的永久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