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托·博托亞作品 拉泊莎
6月11日,名為《思·觀》——當代藝術中的觀念生成的美國康奈爾大學美術系教員作品展將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幕。此次展覽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筑·美術·城市規劃學院聯合主辦,這是繼去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之后,又一次重要的學術交流展覽和活動。
此次展覽共展出18位康奈爾大學大學的教師的近百件作品,作品包括裝置藝術、攝影藝術、新媒體藝術、復合材料藝術等多種當代藝術表現形式,藝術家通過作品表現了多種人文景觀和內心世界的訴求,其內容涵蓋獨立的藝術語言,影像與觀眾之間的離奇關系,人類的生存狀態,乃至對地球生存環境的隱憂。
關于此次展覽,康奈爾大學美術系教授及系主任巴茲·斯佩克特先生說:“中國日益成為亞洲突出的經濟力量。它對當代藝術和視覺文化的影響也在日益加深。”在談到當代藝術時巴茲認為,“新藝術對傳統藝術實踐形成的挑戰也是對傳統的美術教育方法提出的挑戰,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在畫室中進行教學的方法正在得到徹底改造。”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包林認為,中美兩國學院教育各自的特點在于文化傳統的差異性,并直接導致了在當今教育領域中各自的方向性選擇。在互聯網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作用下,人類的生存環境都在按照同一個模式設計和生產,甚至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在悄悄地朝著同質化方向發展,這或許會造成當下價值判斷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將目光從彼在轉向此在,考量當代,反思當代。
在藝術研究和教育合作方面,清華大學和康奈爾大學有著長期的接觸和合作。過去兩年來,康奈爾大學建筑、藝術及規劃學院藝術系和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的教職員一直在討論在清華校園建立一個研究中心,討論當代藝術的新觀念,探討藝術方面的重要問題。兩所大學原則上同意籌建康奈爾清華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以贊助教職員藝術家交流,藝術方面重大議題研討會,配有展覽圖錄的藝術展以及學生交流。
展覽時間:2007年6月11日至6月22日
展覽地點: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區一層展廳
開幕式:2007年6月11日上午10:30 研討會:2007年6月11日下午3:30
黛安娜:我的作品的核心是調和不同的世界并創造出一種出乎意料的并置。一切都被我的眼睛捕捉到:蜿蜒在街道和人行道之間的色彩鮮亮的橙色交通椎標;從上到下覆蓋著黑色金屬網的大型建筑物;將一個手寫標志粘貼在剛剛擦拭干凈的地鐵管線墻面上的銀色寬膠帶。這些都是正在進行之中的都市的工作,也是混亂、短暫和臨時替代的一部分。在我的作品中,我想要創造出一種感覺,這些東西并不真正屬于,但同時它們又是有用的。我想要創造出一種不期然的并置效果,讓某些東西表達出它并未意欲表現的含義:透明膠帶支撐著粘貼在一起的框架,煙斗通條使一座雕塑保持著平衡,一塊大帆布表面畫著隨意的涂鴉。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是在編制想象中的圖解,以便徜徉于這個世界。我被深深打動的,是你們如何能夠從一個邏輯的體系開始,純粹通過循環往復而創造出某些使分解和阻塞呈現出意義的東西。在我的作品里就好像在這個世界上一樣,各種體系相互交疊,彼此對抗,又相互矛盾,例如數字化系統、生物無系統、醫療系統。由于其復雜性,它們變得不穩定而且脆弱了,有時卻也十分美麗。神奇的功能和無法指出其名稱的機械組織似乎就在表面之下,而我試圖捕捉到這一切。在觀看我的作品時,我希望觀眾能夠意識到他們自身的脆弱。他們要遭遇到一件十分重要但卻十分脆弱的作品,就像陽光下的冰淇淋蛋糕一樣。
巴茲佩斯科特:我的藝術創作采用了擦除、涂抹和仿舊的方法,為了使作品材料的狀態吸引觀眾對歷史的記憶和渴望進行反思。我的作品常常包括對揀來的印刷品或者書籍仿制品加以排列,用書本來比喻意識和記憶。一直以來,我采用素描、油畫、攝影、印刷、雕塑、裝置和書寫等等當作藝術創作的手段。我偶爾也在我的裝置作品中表現自然現象,例如冷或熱,以便將對環境狀況外在的和觀念的解讀聯系起來。在這些項目中,我考察了經驗與語言之間以及公共歷史與個人記憶之間的關系。
巴瑞貝爾魯斯作品 伽塞天文觀測臺2
巴瑞貝爾魯斯:我一直致力于一個多媒體項目以及十八世紀早期杰辛格王公在印度建造的天文臺虛擬博物館。我在這里展示的照片均取自天文臺現場拍攝的全景照片。我用電腦生成了一幅360度環形影像,從認真選區的起點,將它制作成1:2矩形放映影像。每次生成的都是360度環形空間的獨特詮釋。將不同的視角——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組合到一幅內容豐富的影像當中。
格拉漢·麥克道格爾:我對語言、影像和空間感興趣。我的作品采用了具體的媒體形式,都是我們每天在一種電子和印刷品文化當中都會遭遇到的,大部分是照片,暫時性的,而且是一種擺布出來的大型景觀。這件作品介乎于藝術和廣告兩者之間,表現了影像與觀眾之間的離奇關系;運用照片或數碼影像的潛力,創造出虛假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