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6月11日,丹麥藝術家佩爾·柯克比的作品展日前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舉辦。在成為藝術家之前,柯克比立志做一個地質學家,為此他參加遠征隊走遍了北歐、格陵蘭島高寒的凍土荒原,他的腳印也留在了南北極地。這段經歷成為他藝術創作的寶貴財富。
柯克比讓人想起海明威,經過荒原和風雪的磨礪后,他的作品永遠不會柔弱。在畫布上,那些線條很“野獸”,隨意而強悍,但是有自我節制的意味。他的作品顏色很豐富,卻極少明亮的色彩。藍色、綠色、黑色等是他作品中最常見的,讓人想起高緯度地區稀薄寒冷的空氣和幽靜澄明的夜晚。柯克比的多數畫作似乎不指向某個具體的事物。有評論說,他的畫作其實在描述記憶和認知過程本身———就像作為一個地質學家,能看到巖層永遠處于沉淀和侵蝕的過程中。記憶和認知也是如此,記憶永遠會作為主觀的一部分被納入當下現實的軌跡。
此次展覽還展出了柯克比許多雕塑作品。那些如同科考化石的青銅模型,即便體量不大,作品氣質也是沉穩厚重的,很少有修長、尖銳的造型。這些大多被命名為“門、頭、人體”的雕塑作品,如同幽暗的碎片的堆積,橫亙在經驗和實際認知之間。
這是柯克比的作品首次在上海展出。對中國觀眾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是在西方藝術史上,他擁有很高的地位。他參加過幾乎所有重要的藝術雙年展,在世界現當代藝術空間導航網站Artfacts上,佩爾·柯克比在全部藝術家中排名第226位,比中國在西方最成功的藝術家蔡國強要高出160位。
佩爾·柯克比:激浪派代表之一
佩爾·柯克比從上世紀60年代早期開始與激浪派國際藝術家圈子建立聯系。隨后,他投身其中成為積極的一分子,并奠定了自己激浪派藝術代表人物之一的藝術史地位。
了解激浪派藝術的概況,將有助于理解柯克比在西方藝術史上的重要性。上世紀60年代早期,老牌的現代主義前衛藝術在歐洲已經面臨終結,后現代藝術尚未發端。這是藝術史上的一個瓶頸期,也是歐洲民主政治、社會生活的動蕩期。激浪派藝術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激浪藝術將實驗藝術放到各種不同門類的藝術和不同媒介的交叉地帶,在音樂和詩歌、設計和詩、音樂和圖形、音樂和戲劇表演、通俗藝術和高雅藝術、藝術與生活等概念的連結處。它強調了藝術形式的邊界,然后在界線上展開實驗。邊界是激浪藝術的烏托邦式空間。但是,當后現代藝術以混雜的藝術形式和否定藝術邊界的姿態全面掌控主流時,激浪派藝術難免壽終正寢。其巨大的實驗意義,在后來的幾十年中依然讓藝術受用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