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大劇院(模型)
|
規劃中的北京CBD(模型)
建筑設計師:“海歸”與“本土”并存
不同時代的建筑師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也表現出不同的理念。活躍在上世紀80年代的齊康、程泰寧、彭一剛、莫伯治等建筑師多為本土訓練,他們側重于探索中國傳統建筑的思想以及現代建筑的功能。而活躍于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我國的建筑設計師則分為張永和、張雷、馬清運等用西方理論成為時尚的“海歸派”和繆樸、王澍、劉家琨等更加傾向于本土追求的兩個派別。對此,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劉伯英副教授說:“從建筑設計的根本上講,設計手法和原理沒有什么差別,只是'海歸派'與國際的潮流跟得很緊密,處于潮流的頂端,可以盡情發揮——他們注重建筑藝術的表現力,所以容易創作出一些前衛的作品;而一些本土的建筑設計師,則是根據建筑的自身位置、功能和社會需要出發,創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的特色作品。可能大家總是對前衛的東西比較關注,認為它是占主導地位的,實際上他們在城市的設計上是互補的。城市需要一些時尚、前衛的建筑,也要需要一些保持本土、有本國文化特色的建筑。就像北京現在正在實行舊城保護和新城的建造一樣,大尺度和體量的單體建筑與樸實、人文的本土建筑,雖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從另一個方面向人們呈現出了城市前進的步伐與推陳出新的面貌。”
觀念地產:開發商制約著建筑設計師的設計思維
中國建筑設計由城市化轉入地產化發展,是建設還是破壞?著名地產商、今典集團的掌門人張寶全在其博客中這樣寫道:我們展示這些觀念地產作品不僅僅體現知識界的思考,同時也是我們房地產開發商對于建筑和城市、人和城市的一種反省。開發商是資本強權的代表,他決定著樓盤名字、風格、樣式。開發商在行使這樣的權利時應該擁有一定的文化覺悟,應該有社會歷史文化責任,如果資本在這方面為所欲為,那就會對我們的生活、城市、歷史、社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作為建筑師,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和自立的精神,要從美學、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等角度引導開發商。不能只是滿足個人的審美、創作風格及個人化的東西,而忽視了項目本身具體的使用功能、城市的需要性和環境的適應性。任何一位建筑設計師都不能忽視建筑在城市中的'地域性'和'環境性'。”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教授呂品晶如是說。
設計要創新:風格化與文化因素并重
西方建筑師在其社會發展進程和文化框架中有意識地發展了現代建筑,而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建筑師是被動地應付和被拽入了現代主義運動。日本的丹下健三、黑川紀章、磯琦新、安藤忠雄等人的作品,既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又不失本國韻味,堪稱為現代建筑的日本表現。而我國北京的京廣大廈、廣州的白天鵝賓館、武漢的晴川飯店等與美國的聯合國總部大廈、西格拉姆大廈等,無論從設計到理念都是那么的格調一致——在風格西化的同時,抹去了民族特色。有關專家認為,建筑作為一種視覺產品,既要創新,又要與藝術性、地域環境、人文環境以及風格相結合,體現出作品的美學價值。20多年前美籍華裔建筑設計師貝聿銘第一次在祖國設計的作品——香山飯店獲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尋找到了中國建筑文化的基因要素,并把它們提煉、整合,與現代建筑有機融合成為貝氏特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他的創新就是通過建筑來報答孕育自己的文化,協助中國建筑界探索一條新路,至今國人都無人能超越。創新要與文化融合,提煉出一條明晰的思路,不能“左手是《詩經》、《春秋》,右手是《哈姆雷特》”。
據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劉伯英副教授介紹,目前絕大部分建筑設計專業是一個綜合學校的建筑學科,像哈佛大學的建筑設計學院就偏重于人文,而麻省理工大學的就相對偏向理工。我國的建筑設計學院目前也處于這種狀態,但是,各個學院如今都相對地增加了一些互補科目的課程,學生可以有選擇性地對自己缺乏的知識進行輔修。只要學生們抓住設計要素、尋找建筑基因,把對本土文化與景觀符號的挖掘放在現代手法形式上,從文化因素入手,開啟創新和創意思維,建筑、美學與設計兼具的建筑設計師在未來的中國將會人才輩出。
和諧城市:建筑設計師與城市規劃聯手打造
建設中的國家大劇院,雖然有些市民認為它與周圍的建筑不太協調,但是它讓我們感受到了時代所凝聚的成果,以及新的文化思想、觀念的啟示與充滿魅力的中國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的過程,也直接地顯示了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文化開放所形成的時代特征。
建筑設計應該是城市、建筑、園林三位的結合體。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教授呂品晶指出,作為一個建筑設計師,需要充分地了解城市規劃的知識。作為單體建筑更不能脫離具體的環境,孤立地思考問題,傳統的因素更不能脫離創作的本身。結合建筑設計師的良好制度、城市法規、政府管理水平和開發商對項目的認識程度,提高建筑在城市人文環境和地域環境中的整體水平,這樣才能創作出適應城市和百姓生活的優秀的建筑設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