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拜倫到狄蘭·托馬斯(Dy-lanThomas),文學藝術界著名的花花公子們的行為可能有一點精神分裂的因素在起作用,心理學者昨天在英國《衛報》上公布了最新的研究結果。該結果的調查報告用精神分析法,比較了精神分裂癥患者、藝術家、普通人的日常行為,發現藝術家與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基因上的相似之處,且藝術家的性伴侶數量平均比普通人的兩倍還多。 1%的人身帶精神分裂基因 心理學者面向藝術家、廣告界人士以及主要視覺藝術雜志、詩刊寄出了一份調查問卷表,另一些問卷面向普通人,隨機投向在英格蘭南部的網絡信箱,或者發布在網絡報紙上。還有一些問卷調查由確診為精神分裂的病人填寫。 紐卡斯特爾大學心理分析學家丹尼爾·奈特爾(DanielNettle)博士聯合米爾頓凱恩斯開放大學(OpenUniversityinMiltonKeynes)海倫·克雷格(HelenClegg)共同得出結論:精神分裂癥讓人困擾不已,導致社交困難,維持一般人際關系和再生能力比常人要低;而且,精神分裂的基因在人群中的擁有率非常高,差不多有1%的人帶有這樣的基因。 精神分裂基因的“妙用” 在分析了425個案例之后,心理學家發現,藝術家和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某些方面都具有“不尋常的認識”,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容易模糊現實和夢幻間的界限,或在自己的思想中“沒頂”。但是藝術家和精神分裂癥患者區別最大的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缺乏情緒起伏與情感的表達能力,沒有活力,缺少沖動;而與此相異,根據奈特爾博士的論斷,藝術家的某些精神分裂基因被轉而用于激發創造力,精神分裂的藝術家的癥狀就跟一般精神分裂癥患者不同,能把創造力發揮到藝術項目中去。 奈特爾博士相信,這些問卷的答案顯示,藝術家所攜帶的某些偏向精神分裂癥的基因成了促進創作的生理之源,他們無法發展完全的精神分裂基因促成了藝術創造力,基因還可能傳給下一代。調查還發現,從18歲起,藝術家擁有的性伴侶較之普通人的兩倍還要多,當他們決意把全部精力奉獻給藝術時,性伴侶的數量還會增加。 奈特爾博士最后給那些有望當藝術家的人支了一招:“假如你有某些特長,例如某種觀察世界的獨特方法,同時又沒有喪失社交能力,你就可以尋找一條路把精神分裂傾向引導至創造力上———這將很有魅力。”他的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了近日出版的《皇家社會學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