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郵報》在最近盤點全球建筑界時認為,2005年全球建筑界有兩大亮點———藝術和科技:在過去的一年中,藝術博物館在全球的發展幾乎可以稱得上近些年來的一次爆發,而新科技在去年新建的諸多建筑中也得到了實用意義上的推廣。 藝術:在城市地圖中的重新定義 曾經占據全球媒體的頭條新聞有:由瑞士建筑組合赫爾佐格&德穆隆設計建造的龐大的楊博物館(YoungMuseum)在美國圣弗朗西斯科開幕;明尼阿波利斯沃可藝術中心的擴建同樣是這一組合的手筆;由安藤忠雄設計建造的日本地中美術館,這一美術館奇怪地建于地下;耶路撒冷附近的亞德韋希姆大屠殺紀念館,由現居美國薩默維爾的莫什·薩夫迪設計建造;瑞士伯爾尼的保羅克利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師倫佐·皮亞諾的作品;皮亞諾還在亞特蘭大負責建造了海伊博物館,現在,他正為波士頓的伊薩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的擴建而忙碌。 引人注目的項目還有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的擴建,以及納什雕刻中心在達拉斯的落成。另一些重要的博物館也在為他們野心勃勃的將來而積極作著準備工作。波士頓美術館計劃在惠特尼山建設一個分館,由英國建筑師諾曼·福斯特(NormanFoster)負責設計建設,耗資5億美元。此外,波士頓還有一個仍在建設中的嶄新的現當代藝術機構,出自紐約建筑師組合迪勒、史柯菲迪歐夫婦+倫佛(DillerScofidio+Renfro)之手。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世界上不少城市正在重新定義他們的文化中心和商業中心,他們尋找建筑師,任其在城市文化地圖上一展身手,如美國芝加哥耗資上億美元的白蜜公園即包括藝術作品、噴泉和表演空間。 科技:實用與人性化并存 在分析另一個主題“科學化”時,《波士頓郵報》認為,哪怕是純粹科學探索性的新建筑,也有實用的工作實驗室和人性化的社交空間并存。建筑方希望不同領域的科學家能在工作之余有機會“串門”,增進交流,為彼此的創造性工作增添更多新內容。其中,最令人傾倒的是弗蘭克·蓋里的大手筆———麻省理工學院的信息中心。 在曼哈頓世貿中心遺址上建立起來的自由塔受到普遍關注,但根據最新的說法,它被美國輿論廣泛地指稱為“失敗之舉”。因為自由塔把焦點全部集中在了怎樣抵擋恐怖襲擊。自由塔整體高度1776英尺,最下部的200英尺建起一個固體混凝土塔樓,為了抵擋可能的卡車炸彈襲擊,窗戶的設計狹窄如水槽,仿佛是在警惕地防備弓箭手,“這就是我們國家的象征?”有人不禁在報紙上發出這樣的疑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