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參觀者被“故宮珍寶展”上的青玉八寶繩花籃吸引 包含160多件(組)文物精品的“故宮博物院宮廷珍寶展”23日開幕,以“珍寶”、“鐘表”、“服飾”及“三希堂”四部分呈現皇室生活的奢華、藝術的精致以及宮廷文化的風雅。從“書畫經典展”到此次展覽,上海博物館在一個月內迎來兩項大展,忙壞了陳列設計部主任李蓉蓉,昨天她向記者介紹了布展中的細節。 森嚴宮廷有“機關” “走進故宮,總是有一種森嚴的感覺,這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建筑。”李蓉蓉介紹說,“我們在布置展廳時不可能再現宮廷建筑的所有符號,只能挑選最具特色的元素:紅墻、金頂和綠琉璃。”墻上的壁紙則是原尺寸大小的故宮圖片,地磚也選用和清宮內青磚相近的顏色,大環境的設計都是為了讓觀眾“走進展廳就知道文物展品是哪里的”。 “故宮很大,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內讓觀眾覺得大,此次所有展品都是在通透的櫥窗里展出,視線可以不被阻擋;而對于宮內一景接一景永遠走不完的感覺,則用一道接一道的門來處理,盡頭的一面用大鏡子將有限的空間延伸。”她說。 在具體展品的陳設上,只在玉器底部用光,更顯其剔透;對宮廷服飾采用上下分別打光,既能讓文物在低照度下受到保護,又給觀眾帶來好的視覺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故宮只存有兩件的象牙席,此次展出時無法展開,展廳內用立在墻面上的原始大小的照片和卷著的席子巧妙相連,這一設計體現了珍貴席子的原貌,細心的觀眾也要經過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其中的“機關”。 “簡單設計”不簡單 與此次展覽中引入大量場景不同,仍在進行的故宮與上博“書畫經典展”現場則顯得稍稍簡單。“簡單的設計不見得花的時間就少,最難的是為古代藝術珍品尋找最合適的空間。”李蓉蓉表示。 “書畫經典展”上的展品很多是手卷,在水平展出時,櫥窗內墻的突兀成為布展的難題。“竹簾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裝飾物,用它們圍在玻璃外既能聚集光線,又擋住了白墻,觀眾的視線更自然地落在書畫作品上。”這一構思可以說是整個展覽中最為關鍵的一筆。 “故宮珍寶展”亮點 1、最高最重的金塔:崇慶皇太后金發塔 清乾隆年間(1777年)高153厘米重107.5千克 此塔為乾隆皇帝為紀念母親崇慶皇太后,于1777年命宮中的造辦處制造的,用以供奉其母生前落下的頭發,是故宮現存最高最重的金塔。 塔通身鑲嵌松石、青金石、珊瑚等珠寶,塔底為束腰合仰蓮花形正方須彌座,兩層蓮瓣紋之間是三層金剛圈。塔身圓形,上寬下窄,正面安歡門內置銅鍍金無量壽佛一尊。天地盤下周墜松石珠穗,盤上有日月形狀,并鐫刻“大清乾隆年造”款。 2、可“點播”曲目的鐘:銅鍍金少年牽羊鐘 英國18世紀通高93厘米寬51厘米厚39厘米 底座的正面中央是三針時鐘,鐘盤兩側各有一小指示盤,左盤上的數字1~8表示這件鐘所配置的8首曲子,右盤上的“silent”表示止樂,“strike”表示起奏。樂箱上站著手牽山羊的少年,音樂裝置就在底座中。機械啟動后,伴隨著音樂聲,底座兩側左右窗簾卷起,窗內馬車奔跑,小花轉動,公雞爭斗。特別之處是撥動左右兩指示盤的指針不僅可以調換曲子,還能選擇是否用音樂伴奏。 3、康熙皇帝的盔甲:明黃緞繡平金龍云紋大閱甲 上衣長75.5厘米兩袖長158厘米下裳長71厘米 清朝統治者是在馬背上打天下的,開創了鼎盛局面的康熙帝幾乎每年都要帶領子孫到木蘭圍場打獵練兵。此套盔甲正是康熙帝御用的。 上衣以黃緞為面,滿布鍍金銅釘,皇權的尊貴可從大閱甲上的紋飾體現:前身用金線繡正面升龍二,后背繡正龍一。左右護肩藍地上繡金龍各九條,左右護腋、前鐺、側鐺各繡正龍一條。大閱盔以牛皮為胎,纓絡紋及梵文反映出皇帝對佛教的崇信。大閱盔纓是盔的配飾,頂部鑲有大珍珠,下面有金縷絲鏤空雕龍,西周垂黑色貂皮纓穗,制作精美。 4、乾隆晚期權力象征:“太上皇帝之寶”璽 青玉交龍鈕12.7厘米見方通高8.5厘米 乾隆帝25歲繼承皇位,尊崇皇祖康熙帝,執政期間更是以康熙為楷模。據記載,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親自將寶璽授予嘉慶,頒布傳位詔書,自稱太上皇帝。“太上皇帝之寶”璽就是他退位時令人鐫刻的,是其當上太上皇的權力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