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國動畫行業,不論虛實與否,火勢確實不小。 構建國產動畫片播映體系 2004年,各地少兒頻道、動畫頻道的組建可謂歲月崢嶸。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在全國近300個市(區)落地。與此同時,北京、湖南、上海動畫上星頻道相繼開播;全國另有15個少兒頻道“開機”,289家省級、地市級電視臺開辦少兒欄目。照上述播出窗口數量粗略計算,我國年動畫片播出量不會低于15萬分鐘。參照國產與進口動畫片6∶4的播出比例計算,國產片需求量約為9萬分鐘。以1∶3首播與重播的編排比例計算,年產至少3萬分鐘國產動畫片實為必要。 構建國產動畫片播映體系是一把實火,有助于擴大需求。但迅速擴建頻道猶如搭起許多戲院,沒戲可演或盡是些粗制濫造的戲,上座率不高,便會生出新的問題。對制作單位而言,如今生產3萬分鐘動畫片要投入人民幣3億元,凈回報率不足15%,余下兩個多億就只有像只紙船,在河里打漂了。對有些動畫頻道來說,如無外力,1億多元的資金投入量如能支撐其運營兩年就是幸事。這便是市場主體的實際處境。因此,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需要配套的資源、環境,更需要配套的政策。單純增加頻道、擴大需求未必是孵化動畫產業化的靈丹妙藥,興許是一廂情愿。 早計劃比晚計劃好,粗放型頻道建設發展模式值得商榷。 普遍加強生產與規劃意識 去年,國產動畫片中出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作品,如中央電視臺攝制的26集動畫片《圍棋少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推出的52集動畫片《東東》等。這些作品主題鮮明,貼近生活,藝術上有創新。總體而言,去年缺少像上一年度《哪吒傳奇》那樣令人驕傲的作品,產量較去年減少24%,為23800分鐘。其中“藍貓”減產5000分鐘。 雖然沒能實現“月產3萬分鐘動畫片”的壯志,但作品更加精益求精,是一種可喜現象。 在不斷擴大播出平臺的同時,加強動畫片題材規劃工作,力在繁榮創作,這是實招。2004年6月首次動畫片題材規劃數量達到20萬分鐘,其中不乏值得投拍的題材。但由于技術的原因,數量上20萬分鐘的動畫片制作不等于4000集電視連續劇的制作。 綜合現階段中國動畫業的能力判斷,年產3萬分鐘且一半以上達到國內B級片的水準即屬高難動作。在生產能力不均衡的條件下,投拍劇目過多造成有數量無質量,產量縮水;用其他類型的節目填充熒屏的結果又會使動畫頻道不動畫,非驢非馬;再不濟就只有播放進口動畫片了。果真如此,打造的“國產動畫片播映體系”也就面目全非了。 2003年全球動畫片產量僅有19萬分鐘,中國今年20萬分鐘題材規劃量是虛火旺盛所然。播出機構和制片單位應該審時度勢,該出手時再出手,避免處理不當把實招變成虛招,會有虛晃一槍之嫌。 建設動畫產業與教育基地 人們普遍認同中國每年有人民幣600億元的動畫消費市場。這使我們相信動畫業可以創造產值,同時并存著一個人才需求市場。 去年12月6日,主管部門把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三辰卡通集團等9家單位列為首批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將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4所院校命名為“國家動畫教育基地”。9個國家動畫產業基地中半數無動畫專業履歷,“基地”之外的人們像是霧中看花,看不到爭作國家動畫產業基地的標準;“基地”之內的人像是在畫餅充饑,有稱謂沒實惠,但工作一如既往。 大家以為有關部門的舉措是一種表態,表示對民族動畫業的重視,已經盡力而為。應該說,這有助于促進地方政府關注文化產業發展,調整自身經濟結構。可是業內的很多事情,還需要一招一式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打造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人是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目前,全國大專院校開設動畫(院)系從四年前的3所猛增至171家,在校學生近3萬人。是否屬過熱現象難說,可現實情景頗為壯觀。 (CSC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