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印象派珍品展”將于明天在中國美術館開幕,11日起至27日對公眾開放。作為中法文化年中最重要的展事,它集中了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等諸位大師的51幅原作,展覽規模空前。 昨日,記者在尚未布展完畢的中國美術館展廳中,已經感受到印象派繪畫給人們帶來的神秘意境和它創造的豐富的想象空間———“正午陽光下的教堂”前,“吹短笛的少年”注視著“睡蓮”靜靜地綻放;“咖啡館”里,“彈吉他的女人”撥弄著優美的旋律,“芭蕾舞”正在悄悄上演……1874年,當莫奈、雷諾阿這些青年畫家聚集在世界藝術之都巴黎,舉辦“無名畫家畫展”時,面對寥寥無幾的觀眾,他們沒有想到從此開創了西方繪畫史的新紀元,“印象派”從法國開始影響了整個藝術世界。而他們更無法想象的是,正是印象派繪畫中透露的浪漫、自由和創新的精神,升華成今天“中法文化年”的主題。 ■印象派:寫實主義的視覺試驗 本次展覽繪畫作品的提供者之一、法國奧賽博物館館長樂莫瓦納認為,“印象派繪畫為現實注入了幸福的曙光”。他對記者說:“從歐洲繪畫史的發展進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畫家筆下,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被引入畫面,繪畫由此變得清新明麗和充滿生機。產生于1860年的印象派繪畫更趨向于更快速以及更現代的繪畫手法,風景不再是作品中簡單的背景和點綴,而成為了畫作的主角。它同時也通過畫家走向戶外,對光線和瞬間無盡的探究描繪了對‘愉悅’的現實的渴望。” “印象派”一詞是當年法國記者在“落選者沙龍”上,根據莫奈的一幅畫來命名的,這個詞后來也被用來代指整個運動。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中國美術館館長馮遠則認為,印象派承前啟后的作用在繪畫史上無可替代。“印象派畫家力求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隨意實則準確地抓住對象的迅捷手法,把變幻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瞬間的永恒圖像。這種取決于直接外光寫生的方式和捕捉種種生動印象的創作手法,使繪畫擺脫了講述故事的傳統方式,使藝術家的創作擺脫了對歷史、神話和宗教題材的依賴,不能不說是繪畫史上的革命。印象派繪畫是寫實主義視覺試驗的延伸,也是自文藝復興以來‘再現性’繪畫發展的極致。印象派藝術淡化作品的形體結構與輪廓,以及藝術家對繪畫形式與技術自身問題的關注和追求,從不同角度接近著藝術的本體。東西方藝術史家認為,他們因此而成為立體主義的先驅和20世紀各種抽象藝術的先驅”。 有趣的是,印象派中的一些畫技早在中國十一、二世紀畫家的作品中就有所反映。本次畫展的另一位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的資深教授袁運生認為,早在北宋時期,大畫家米芾就開始創造性地運用墨點處理空間關系,描畫出山水景物,而之后元、明、清的畫家更是把這種技巧加以發揮,這和西方“點彩派”作品中表現光影的方式不謀而合。而印象派畫家德加后來更是從東方藝術中吸取了養分,運用到諸如《證券所人像》、《舞蹈課》的人物繪畫上。 ■票價不變,首次采用語音導覽設備 印象派繪畫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觀眾才得以看到不多的印象派作品。而像如此集中、大量地向公眾展示印象派繪畫作品更是史無前例。為了讓更多中國觀眾了解印象派的歷史,中國美術館印制了精美的畫冊,每件作品都有法國藝術史專家撰寫的說明。在展覽期間,中國美術館還準備邀請西方美術史專家和評論家們舉辦各種有關印象派的學術講座,并組織學生團體的現場欣賞講解。據悉,美術館還將首次在展覽中啟用電子導覽設備,并配備專職講解員。 中國美術館館長馮遠對記者說:“如此精心準備的展覽,估計觀眾會相當踴躍。保守的數字,每天觀眾應該在5000到8000人之間,與當年達利展的觀眾人數接近。盡管改建后的中國美術館硬件設施非常先進,保證展館中應有的恒溫恒濕條件,但是如果觀眾人數過多,他們的呼吸會影響館內的濕度,因此,在展覽期間,如果觀眾超過8000人,美術館將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人數。至于門票價格,為了讓廣大美術愛好者看得起,我們考慮再三,決定還是維持平時價格,每人20元。”
(CSC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