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由它們去,我想敦促它們,別忘記我們。”——維姆·文德斯的攝影作品也許想喚起地球對人類的記憶,因為地球以其特殊的方式記錄一切,但自以為是的人類卻很健忘??偸前选耙匀藶楸尽边@句口號掛在嘴邊的人類,對地球還有敬畏之心嗎?人類有沒有想過,如果人類總是對地球的生生息息視而不見的話,有一天地球也許會忘記人類甚至拋卻人類。文德斯用“地球表面的圖畫”與地球對話,也與人類自身對話?!?br />
“世界電影大師維姆·文德斯——地球表面的圖畫世界巡回攝影展中國展”于4月30日下午在廣東美術館開幕,該展覽由廣東美術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上海美術館聯合主辦,展出作品37件。除攝影展外主辦單位還在展覽期間舉行系列交流活動:4月30日在廣東美術館專家俱樂部舉行學術研討會;4月30日-5月30日在廣東美術館三樓展廳舉行影片觀摩活動,觀眾買票進廣東美術館看完展覽后還可以免費觀看大師的影片。 該展展出的37幅作品大體上可分成6部分:第一部分:1983年,美國中西部地區(包括新墨西哥州、得克薩斯州和亞利桑那州)“不為人注意的建筑與場所”,6幅。第二部分:1988年,澳大利亞“無可窮盡的荒蕪內陸”,6幅。第三部分:1998年,哈瓦那“逝去的輝煌”,4幅。第四部分:2000年,日本“寂靜的寺院”,6幅。第五部分:2000年,美國蒙大拿州“被遺棄的建筑與場所”,4幅。第六部分:2001年,紐約世貿廢墟“令人心悸的爆心投影點”,5幅。此外還有三幅單張:一幅是1992年在柏林拍攝的“蘇聯軍人”,一幅是2001年在多特蒙德(德國城市)拍攝的“音樂會之后”,一幅是2001年在得克薩斯州拍攝的“鎖門的店主”。攝影作品尺寸巨大,作品均系標準相紙印制的巨幅照片,及至幅長四米,風格雄厚超然,如同超越時間的繪畫。所有照片均配以文筆及深度俱佳的說明文字,滲透文德斯對世界的愛心和沉靜觀察。 1945年出生于德國杜塞爾多夫的維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壇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憑借自己獨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榮獲戛納、柏林、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大獎,是20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文德斯多才多藝,用導演、作家、攝影家和旅行家任何一個頭銜稱呼他都不為過?!?br /> 文德斯每一次攝影作品展都會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自1983年以來,他拍片和旅行時總帶著一架老式全景照相機,記錄下對他產生非凡觸動的場景。他以獨到的感性將鏡頭聚焦于美國、古巴的鄉村、自然風景;以色列的加利利湖濱;澳大利亞腹地荒漠中的無盡公路;無邊的風景在我們眼前展開,“天空比別處都大,那些干草卷仿佛巨人棋盤上的小卒”(《地平線:洛磯山》);沙漠與山脈以它們的空曠和寂靜令觀者折服;哈瓦那、休斯敦、柏林或是耶路撒冷,房屋的立面令人深深洞察文明的浮淺……為了拍《隕石坑》,“正午的火熱里,我走了一小時,到達巨大圓圈的中心”。今天,還有多少攝影者是在用心用老式相機老式底片去捕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任何先進的機器都無法取代靈動的天賦與赤誠的藝術精神。 虛靜、疏離、遙遠、靜泊、詩意,好像離我們很遠,但面對文德斯的“地球表面的圖畫”時,又覺得很近很近,這些心境與物境就實實在在地生長在我們的生活里,只要我們肯睜開眼睛,地球上每一個自然的細節都令我們感動?!?br /> 地球與人類一樣,有生命,有尊嚴,有靈性?!?br />
維姆·文德斯,1945年出生于德國杜塞爾多夫。其作品曾多次榮獲戛納、柏林、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的大獎,是20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德斯用“地球表面的圖畫”與地球對話,也與人類自身對話。這次,是在廣州。
一觀眾在《橙色房子——古巴哈瓦那》前駐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