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稱,今年的博覽會更具國際性,在這里將充分展現當代藝術的無國界。當然這是一個理想化的說法,針對的僅僅是西方發達國家 2月28日,陽光燦爛,與朋友一同到鹿特丹看藝術博覽會。有很多重要的國際畫廊參與,作品主要是繪畫、攝影、雕塑、以及各種設計作品(家俱、玻璃、首飾、瓷器、陶藝、書籍等等)。在藝博會的同時還有別的活動:“鹿特丹博物館之夜”,活動將持續到深夜兩點。 展出的地點是在河邊改造過的舊廠房里,分成兩部分。建筑的回廊用粗大的綠色尼龍繩做成的簾子來裝飾,大型的白色塑料花盆站立門口,用來照明,另外從門廳的頂部投下五個圓形的光圈在地上,整個設計一點也不奢華,簡單明快,別出心裁。 今年的博覽會有三分之一的畫廊來自別的國家,如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比利時、西班牙等。據主持人稱,今年的博覽會更具國際性,在這里將充分展現當代藝術的無國界。當然這是一個理想化的說法,針對的僅僅是西方發達國家。 去年的鹿特丹藝術博覽會還有些七八十年代出名的繪畫大師的作品在那里發揮余熱,今年令人眼睛發亮的作品卻已經很少了。與去年相比,今年增加了裝置作品,如白南準的電視機。我倒是很驚奇地看到小野洋子的繪畫,一種井然有序的線描畫,跟她過去的作品理念有著天壤之別。中國參展的藝術家是劉野,依然是他的天使般的小人兒。有意思的還有阿尼·迪克(Arnie Dicke)的作品。他用剪紙作為他的媒介,把色情雜志的美女圖拆下來,用黑色麥克筆勾輪廓和中間的結構部分,其余的都剪掉——一個鏤空的造型把色情的成分降到一個臨界點,圖像變得曖昧。 縱覽整個藝博會,你會發現藝術市場的一些端倪,每個畫廊的選擇各不相同,層次也參差不齊,現在西方經濟并不是十分景氣,要讓畫廊存活下來并不容易,因此畫廊的經營還是很保守的,他們各自要保證自己一定的市場和客戶來源,推出新一代藝術家似乎還為時過早。 看完藝博會,接下來是博物館之夜。博物館頒發的小冊子上面,有三十多個博物館(建筑、市立、兒童、自然,攝影等等)等著看,當然是選擇性地參觀。最引人注目的是布尼根博物館(Boijmans Van Beuningen)的活動,重頭戲是英籍尼日爾裔藝術家英卡·松尼巴利(Yinka Shonibare)的裝置作品《雙重荷蘭》。作品基于雙重文化在前英國殖民地尼日爾的現實性而對所謂的本土特征提出質疑。現在在市場上流行的蠟染布被認為是尼日爾的土特產,然而考證歷史,發現這蠟染畫布無論是圖案還是技術都來自荷蘭,它是殖民主義時期的遺物,并非所謂的尼日爾民族的首創。藝術家使用油畫、攝影、裝置,還原和重建那段快要被遺忘的歷史,很具批判性。有趣的是,這個展覽還附帶一個時裝表演。博物館向來象征著權威,代表著嚴肅,流行文化混跡其中總有些異樣的味道。不過鹿特丹建筑藝術博物館更過分,里面竟然有迪斯科表演,強勁的節奏在博物館里實在是很難見到,據稱博物館試圖通過這樣的節目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進博物館,其目的能否達到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博物館只可以在這樣特別的時刻有迪斯科的伴舞,絕大多數的時日還是老樣子,畢竟跟流行文化有著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不管怎么說,那個夜晚,鹿特丹的街頭突然間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所有的鹿特丹本地畫廊也開放,據統計大約有3萬人來到這里參觀。 |
![]() |
Arnie Dicke cutout |
![]() |
HENKST |
![]() |
in kinderen museum |
![]() |
Klaus Baumgaertner frawing |
![]() |
pai lan zun |
![]() |
Saverio Lucariel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