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中國的西部開發和旅游熱潮,正在使敦煌這個東方美術之都散發出國際氣息,而相關研究表明,在千年之前的中國唐代、甚至更早的時候,敦煌已是一個“國際都市”。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鄭炳林教授說,這一現象在商貿流通領域表現得最為明顯,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晚唐五代時期的籍帳文書表明,當時的敦煌貿易已經具有了國際性,許多外來使團、商人在這里常年定居或從事貿易活動,使“地不產珍,獻無奇玩”的敦煌變得商品琳瑯滿目,各類生產、生活物資應有盡有。 從記載來看,當時與敦煌發生貿易關系的地區范圍非常廣泛,除來自中國中原、新疆及西藏地區的物品之外,還有來自高麗、波斯、印度、東羅馬等東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地的貨物,商品種類有棉布、絲織品、鐵器、銀器、玉器、竹器、畜牧產品、藥材、化妝品、食品、顏料、兵器等20多種,貿易之興盛可見一斑。 其實,除了商業貿易的國際性之外,當時敦煌的城市規模和語言種類也能反映出它“國際都市”的一面。據有關學者推算,當時敦煌的人口有3萬之多,這一數字對于千年之前中國西部邊陲的小縣來說,已經足以反映其城市規模之大。另外,在敦煌文書保存了一大批民族文獻,從中可以看出,除了漢人之外,當時還有回鶻、粟特等多個民族在敦煌活動,為了交流需要,當時已經有了一批職業翻譯,這些,都反映出敦煌國際化的痕跡。 (yoboart-張友波-編輯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