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制造的產品僅僅在國內銷售,那么也不存在所謂的中國制造問題了。只有從國際經濟角度來看,才有‘中國制造’這個概念,而落實到基礎,只有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把“中國創造”落實到最根本的“中國設計”上去,中國經濟才能夠在整個世界經濟競爭當中獲取更大的份額,爭取到更多的產品附加值,這是根本的意義所在。” 日前,中國工業設計論壇執行主席、《產品》雜志總編、深圳深遠顧問機構總裁杜建君在接受采訪時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中國設計缺什么 其實,工業設計在中國并非多么新鮮的名詞。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國內就有了相關的設計協會。10年前,聯想的第一位設計師進入公司后,有員工甚至以為他是來給大家講工作禮儀,培訓員工如何著裝的。10年之后,一些中國企業對工業設計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工業設計這個蘋果,還遠未成熟。 “國內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在廣東那邊實際上有很多廠商已經在應用工業設計,但他們卻把工業設計人員當美工使用,只要把產品的外觀改一改,弄個很漂亮造型出來就行了。”深圳市賽迪弗工業設計有限公司營運總監付倩認為,大量企業把設計僅僅當作一種表面功夫來做,這是制約這些企業做好品牌、做大規模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好的工業設計不僅能夠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并且能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美國IDEO設計公司的發展就是一面鏡子。雖然1991年才成立,但IDEO已成為麥肯錫、波士頓等管理咨詢公司的競爭對手:這些傳統咨詢公司習慣于從商學院的思路來為企業治病,但IDEO通過人類學家、圖片設計專家、工程師、心理學家的眼睛來教會企業觀察自己客戶的世界,受到企業的追捧,2002年收入已達到7000萬美元。相比國外的工業設計產業,中國的工業設計產業還遠未成熟。 “我們經常能遇到企業在尋找設計合作伙伴時的‘比稿’現象,他們根本不去考慮合作伙伴對自己是否足夠了解,對產品定位和市場情況是否足夠清晰,對工業設計的后期執行是否有足夠的實力等問題,只是根據前期簡單的方案效果來判斷選擇。一旦量產上市,企業將面臨巨大的風險。”付倩認為,如果設計不能與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的遠景規劃、品牌定位相結合,那么企業就無法獲得長久的發展和市場的尊重。 雖然,這幾年國內也出現了像夏新A8手機一款產品救活一個企業的奇跡,但這些星星之火卻難以呈燎原之勢。只有先矯正人們對“工業設計就是美工,就是外形設計”的簡單認識,企業才不至于劍走偏鋒。 “工業設計是一個很系統的工作,它涉及兩個領域。一個是技術領域,為企業產品提供應用環境的解決方案;另一個是美學領域,根據人們的文化背景、審美趨勢,利用人體工學,圍繞技術設計產品。隨著工業水平的發展,設計已經滲透到從產品研發、制造到銷售的整個產業鏈中。”始創國際總裁張武認為,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在重視企業發展的運營面、資金面和人才面的同時,還要以產品為基礎,而其中有一半的工作應該在設計上。 “如何利用工業設計作為企業的競爭利器,創造高附加值,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夢想,這不僅僅是對中國設計人員的新一輪挑戰,也是對中國企業管理的挑戰。”深圳深遠企業顧問機構總裁杜建君這樣說道。 深圳將打造設計之都 世界上有兩個城市立意打造設計之都,除了柏林,另一個是倫敦,目前倫敦提供的每5個職位中,就有1個與設計創意有關。國內有這樣遠見的城市不多,還好有一個深圳。深圳作為中國快速城市化的標本,曾提出構建“設計之都”,日前看到報道說,2005深圳文化建設十件大事之一就有“創意12月”系列活動共建“創意設計之都”。 “當然,這個活動是以文化意義的設計為主的,比如有關建筑設計、平面設計等,吸引了不少國外著名專業設計人士,但深圳的“設計之都”構建主要還是工業設計的追求,對正在謀求產業升級的深圳來說,工業設計正是從“制造”走向“創造”的關鍵之一。”深圳大學設計系教授郭西元這樣對記者表示。 然而,深圳的工業設計目前正“陷入一個生存怪圈”,“即便擁有400多家大大小小的設計公司,以及號稱全國領先的工業設計產業,處于國際化競爭環境下的深圳工業設計仍顯貧弱。”教授郭西元表示,“深圳雖然也提到要打造‘設計之都’,但相關的具體支持措施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有關人士分析其原因,比如企業對工業設計的認識不夠,大部分企業對工業設計的理解僅僅是畫張圖、設計一個外殼,設計的應用水平不高,另外人才的引進培養不夠、優秀人才缺乏,在工業設計與城市文化之間的互動不足。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童慧明表示,他很贊許深圳市政府打造“設計之都”的決心,但是這將是個艱苦的過程。他認為,“設計之都”應該具有三個基本特點:“設計之都”不一定跟制造業中心城市有關,必須在比較廣泛的區域成為設計時尚發源地;創意工業在城市工業中占有很大比例;必須有一批有重大影響力的設計教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