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增長曾得益于三次技術革命,盡管每一次革命來臨的周期縮短,技術演進的平臺期仍然超過1/4世紀;以網絡為主體的新經濟歷經10年也才迎來第二次革新。具體到行業,整體技術水準日益統一步調,消費品行業特別是消費電子,產品趨于同質化。正經歷低谷或欲攀新高峰的企業,在技術突破之外,如何尋找業務中興的新驅動?“中國年度最佳產品設計評獎”將再次向您揭示創新設計給企業增長帶來的巨大價值。 “刀鋒戰士”V3今年當屬超人氣“明星”,它一度獨霸手機江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場神話。盡管目前其售價已經跌入人民幣3000元大關,仍熱銷不減;截至05年第三季度, V3已在全球市場售出逾1200萬臺,同期摩托羅拉的手機份額迅速升高5.5個百分點,營收同比上漲26%。V3作為主力產品,對此可謂居功至偉。在中國市場同樣表現出眾,超過一半的評委選擇v3作為最佳設計產品,從而成為最受贊賞的上榜產品。 四年前(2001年)的11月,蘋果公司發布風靡世界的iPod數字音樂播放器,產品系列不斷出新,直至最近可播放數字視頻的第五代。iPod不僅占據七成以上的MP3市場,直接推動該公司今年首季度的利潤飆升6倍;而且極大地吸引了相當一部分用戶由PC轉向Mac,有利地拓展了“APPLE”品牌在個人消費電子方面的影響。 設計帶來的更持久價值,在三星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視創意設計為“21世紀決定企業經營最后成敗的關鍵”,其領導人發動了一場設計革命,把三星從亞洲金融危機中拯救出來。2001-2005年該公司共獲得19項IDEA工業設計大獎,成為全球獲獎最多的公司;品牌價值也一舉超過索尼,達到149億美元。以設計作為內在驅動策略,從模仿學步到成為超級品牌,三星只用了10年。 創新設計不止于外觀 索尼、蘋果、三星和飛利浦等四家公司獲得最多獎項,其中索尼產品獨占本次上榜25款最佳設計中的四席。上榜產品無不具備強大的實用性能,同時又能體現“人性化”理念的卓越設計。在評委依據的評審指標中,除了美觀性,還有新穎性、功能性、市場認可、環保/節能等。這些產品所奉行設計理念的原點,是直接、有效地滿足用戶需求,改善用戶體驗;但“‘用戶為本’(User-centered)并不是刻意討好客戶,”正如本次評獎的學術顧問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惠特尼教授說,“你要去觀察他們真正在做什么,而不是說什么。”這方面的典范,有可以移動、彎曲和扭曲的NIKE-FREE鞋,它追求“雙腳不再受到任何束縛”的運動效率;三星的運動型DV,可在運動中單手操作;并可充當旅行小巧的數碼伴侶;隨機附送1G閃存,省去顧客額外購置的費用。 如果創新設計僅被視為實用美術,產品設計局限于造型設計,則無法真正增加用戶價值,與“人造美女”無異。工業設計需與生活需要聯系起來,評委柳冠中教授明確提出了“要設計一個新的生活方式”的口號。飛利浦的微型音響,可以輕松地掛在墻上,非常節省空間,“簡于形”的設計理念凸現無遺;科勒的飄瑞詩座便器與人體座椅高度相近,可以放在衛生間的任何位置,且有靜音設計;愛普生的照片打印機強調高度便攜性和貼心的預制迪斯尼模板;長安的 CM8 的優勢則表現在可拆卸座椅帶來靈活空間組合。這些產品從本質上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遠非簡單的外觀模仿可比。 獲獎產品大多還具有較高技術水準或完備支持。T7以最輕薄之身卻能提供主流的500像素畫質,依托的是索尼強大的技術實力。配套軟件和系統化設計也增加了設計的實用性。蘋果的iPod系列有兩款產品上榜,其背后支撐的是iTunes提供的內容更新和網絡商店服務。 “在中國設計”的大趨勢 近年來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境內建立獨立的設計中心,IEDO等頂級專業設計公司正不斷涌入內地,設計地點與產品市場的距離越來越近,并采用本地人才來更多地參與設計。全球化的無邊界競爭,一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中國設計”(Design in China)已是大勢所趨。 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引進”的歷史,創新設計才剛剛起步。一些具有國際化趨向的大公司如聯想、海爾、TCL和華為、中興等公司都在產品設計進行了或多或少的投入、或深或淺的嘗試;并購PC業務后,聯想獲得了IBM在日本的產品研發中心,筆記本電腦的設計能力有所提升;同時手機設計水平也開始顯露。海爾的海高公司和美的設計公司已在國內設計界嶄露頭角;明基則代表了臺灣設計的最高水平。 我國的設計教育至今已開展了20年,設置工業設計專業的高校達219所,號稱世界上最大的設計教育體系,但在高素質的設計人才培養上,還存在和商業實踐結合不夠的缺點;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家也亟需把設計方法與商業策略相統一,真正為設計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寬松環境和豐厚條件。評委何人可教授對此概括為“好的設計領導力意味著市場的領導力”,建構公司的“設計領導力”(Design Leadership),即正確引導設計在企業中的應用,確保設計與企業的戰略目標相一致的能力。中國有雄心壯志的企業家,要引領企業的創新戰略由技術創新逐步轉向設計創新,“讓設計師去創造未來”;逐步鋪平企業創新能力與用戶認可之間的“創新斷層”,贏得更多客戶認可并擴大市場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