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張強昨天終于登上仙女山,以雪地為背景,在7位身裹白絹的女大學生身上,創作“蹤跡學”行為藝術。作品完成后,圍觀者稱看不懂作品,而5名女生稱沒進入感覺就結束了,兩名藝術系女生則有些陶醉地“融入藝術氛圍中”。(1月13日《新華網》) 所謂行為藝術是一種藝術家用思維和行為過程來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現代行為藝術興起于西方,是西方當代社會的一個奇特現象,行為藝術在本質上可以定義為一種自由的生命活動。自行為藝術出現在中國以來,由于和中國人的審美觀、道德觀以及社會傳統反差較大,始終是人們爭論的焦點。筆者雖不是搞藝術的,但自我認為在當下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行為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也無可非議,關鍵是不能違背藝術原則、不能超越道德底限,不能歪曲對常態生活的理解,讓我們感官和精神的難以承受。如果讓圍觀者“看不懂”,就連“被畫者”內部都出現了不同聲音的藝術作品肯定難以被群眾所接受。 眾所周知:藝術要從人民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情系時代,心系人民,才是藝術具有生命力的關鍵所在。現在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在新時期百花齊放的文藝舞臺上,我們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方向,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方針不能變。堅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做到藝術與人民緊密結合的宗旨不能變。堅持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創作營養,為人民群眾傾心創作精品力作,為廣大觀眾創作更多好作品的目標不能變。雖然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盡管是在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思想意識各個方面都與過去有所不同,而且可以說某些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藝術為什么人的問題沒有變。弘揚主旋律,弘揚時代精神,這種使命沒有變。然而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在經濟大潮的影響下,我們思想意識首當其沖受到沖擊,這幾年人們心情浮躁了,體現在藝術創作方面便是經濟意識濃了,學術意識淡了;市場意識強了,精品意識差了;注重宣傳和包裝自己的多了,而潛心做學問的少了。這些既對藝術創作發展不利,也對弘揚民族文化不利。 當代世界的一個基本公共理念是:人生而平等,無人享有道德特權,藝術家也必須遵守對每個人皆有約束力的道德規則,尊重人類普遍的價值觀念。然而少數藝術家卻逾越這一道德的底線。認為裸露就是美、就是藝術。認為自己可以在別人身上作畫,卻不可以別人在自己身上作畫。認為藝術的游戲規則是藝術家設定的,如果改變了,那就不是藝術了。認為合作者只能被動接受,沒有主動權。如果觀眾不接受,就認為是沒有藝術細胞,沒有欣賞水平。殊不知:真正的藝術家不僅要成為人類的良知,而且要升華為宇宙的良心,以感恩、敬畏、守護之心對待整個世界。將人文關懷與生命關懷結合起來,乃是新世紀對于藝術家的全新要求和呼喚,我國的行為藝術家當然也不例外,只有響應這要求和呼喚,才能提升自己,創作出真正屬于二十一世紀的作品。 現在,行為藝術的道德底線問題已經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這表面上增加了對行為藝術的束縛,實際上是為行為藝術提升自身提供了契機。對于中國的行為藝術家來說,擁有第一個層面的道德底線意識并不難,難的是培育生命道德意識——這種本質上屬于后現代的觀念而尚處于現代化過程的中國經常被當作矯情而奢侈的,被某些藝術家所本能地排斥。時下各種以“藝術”之名,行“非藝術”之實的行為一度迅猛,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筆者認為那種讓觀眾看不懂的行為藝術不要也罷,因為它的危害性不在于針對某種藝術問題而在于對整個藝術的顛覆,那也是所有藝術家和廣大觀眾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