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珠寶首飾設計(潮宏基)杯大獎賽"評選期間,韓國設計師金知垠應邀來到中國,作為大賽特約評委。 在此之前,金知垠曾多次來華,并曾在中國進行過學習。采訪中,金知垠以一個韓國人的眼光,談到中國首飾設計發展很快。 設計可立足文化 近四年中,因工作關系,金知垠曾多次來華,并參加過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國際珠寶展。在談到對中國近年首飾設計的看法時,她將中國、韓國和日本歸為了一個類別,并具體描述道,日本首飾設計發展最早,中國首飾設計發展最快。 她說,三個國家雖同屬東方,但都帶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設計師可在設計中多挖掘自身文化內涵。自己也會在作品中采用鉆石、天然的樹葉和昆蟲標本作材料,以體現韓國的本土文化。同時,在日本也常看到帶有鮮明地域特點的作品。但是她也客觀地談到,中國絕大多數首飾仍在沿用較輕、單純的設計。 在提到西方的經驗時,金知垠舉了英國珠寶公司的例子。她說,英國知名的珠寶公司工廠多在國外,而不在國內。他們的設計師可能4至10人,并來自多個不同國家。因為不同國家的設計師會為設計注入不同風格。 不必擔心模仿 對待中國設計師經常關心的作品被模仿的問題,金知垠認為復制和拷貝是不必擔心的問題。設計是不停制造的作品,個人不能專屬已經公開的設計。那些以商品形式表現的設計更是消費者與設計師的共同品。對一個面向世界從事設計的設計師而言,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是不可能的。與其花時間保護設計不如花更多的時間從事更多的創造。 在談到設計師應從事更多設計后,她補充到,中國擁有很大的設計市場和機會。 她說,曾看到一個數據顯示,有17%的中國人已經在消費國外品牌。在韓國,高端的珠寶市場已經被國外品牌所占據。每個人都愿擁有獨一無二的商品,資金雄厚者更加如此。并且,嘗試過高檔商品的用戶往往不愿再使用檔次稍低的貨品。雖然中國首飾貨品與一些國家相比,品質上仍有欠缺,但高檔首飾仍有巨大空間。所以,中國的首飾設計機會很多。 對待設計師的工作,金知垠打趣道,市場就像一個口袋,找到一個空隙,設計師就能打開市場。雖然有中國設計師認為,漸熱的銀飾市場為設計打開缺口,賦予了空間。但她認為,依照國外先例,先從事銀飾品牌再從事高檔珠寶不易。顧客將品牌定位在銀飾后,很難與高檔珠寶再聯系起來。但是反過來運作有可能。例如,蒂凡尼便是先從事高檔珠寶,再從事銀飾。 ■金知垠簡介 1988年畢于韓國漢女大學工藝藝術專的金知垠,曾在校內得了女大學的最高榮譽項。隨后,她又畢于HONGIK大學的珠寶設計專和美國IOWA藝術學院的藝術設計專。1996年,在北京大學學習古代金屬工藝課程。1997年,她正式為GINAFINE珠寶司主席,并擔任司的首席設計師一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