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搞工藝設計出身的,還有電影和電視,可是網絡為什么如此地吸引你,你的背景又是如何影響你的網絡設計方法的? 對我們而言,網絡給我們提供了把所有這些學科連接在一起的機會。亞歷山德拉•居高維奇(Alexandra Jugovic)和我分頭工作,目的是把這一切統一起來:音樂、平面設計、移動影像,以達到和大眾的互動,讓大眾享受這些。網絡提供了大挑戰和大機遇。 電影是敘事,需要忠實,但是我們這些人總想造出點別的名堂來。視覺藝術也一樣,我們選取一個意象,將其拆散、破解、發掘新意、移來移去并且和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我們不喜歡復制,那多么沒勁,我們喜歡衍生出新的東西來。你總不能在網上把一部電影重復制造吧。 訪問這些網站很花費時間。 沒錯。在網上找東西的確很費時間。但是一旦找到就會有發現的驚喜。比如“Requiem for a Dream”(夢的安魂曲)這個網站 ,我們就是想通過它來挑戰大家。我們并不想設計什么符合網站要求的東西,也不想通過什么使用功能測試。因為,坦白講,那不是我們的興趣所在?,F在我明白了個中的緣由。當時網站的情況是凡是現狀都要打破,要反叛,至少在電影促銷網站是這樣。我們只是做了我們認為能奏效的工作。 “夢的安魂曲”是你第一個拿薪酬的網站。這是怎么回事? Darren Aronofsky(戴林•阿容諾夫斯基), 電影的導演, 偶然瀏覽到我們的“Soulbath”( 靈魂浴 )網站,那是我們1999年自發搞起來的一個項目。他非常認可我們關于頹廢的理念。主頁上有扭曲的話語和散了架一般的東西,還有講到失控的問題。這些和他一拍即合。電影是關于毒癮、強迫行為和失控——每況愈下。我們和Aronofsky(阿容諾夫斯基)討論他的電影時,我們尚未看過這部片子,因此討論是抽象的,圍繞著美國夢談,講到事情怎么一下子都不對勁了,還有披著各種偽裝的癮。那場討論很過癮。 你們的網站似乎都有支離破碎和未來派的美學傾向。你們有固定的風格嗎? 我們有一個時期仔細考慮過我們的風格問題,后來又有一個時期我們不想要任何風格,再后來我們把片子做出來一看才發現原來有風格在里面。創作出一個有深度的網頁的可能性的確吸引我們。就我自己來說,由于我是做3-D出身的,我就不能理解為什么網站要設計成平面,怎么就不能有深度。還有,關于整個的層次:它就像做音樂;像把5個大小不同的圈混在一起,突然你會得到全新的東西。這好像把密集的信息壓縮在一起。 我們早期做的許多設計都受到建筑學的影響,特別是Zaha Hadid的影響。但也有很多設計是關于機能障礙和工作異常的。 你們是怎樣設計Donnie Darko網站,這背后的考量又是什么? 那有點像安魂曲網站或世界中心(Centre of the World)網站的設計情形,想創造點可以和電影并行的東西,但是同時也可以獨立存在并且還得有意義和經得起推敲。 至于那影片本身,我們那時認為干脆就不要談論它。既然影片的時間跨度為28天,而從敘事角度看又是完整的,我們想如果講這28天之前和之后的事會非常有趣。所以如果你沒看電影就訪問我們網站你會有種神秘感,而如果你看了電影又去訪問我們網站你會想‘噢,原來如此’——除非你仍然覺得不明白個中的道理??偠灾@就是我們的理念。 我們和導演理查德•凱利(Richard Kelly)一起工作。他很想寫文字部分。后來我們有了在網站里創造不同層次的想法。這樣做的部分原因是網站打算存在28天。我們不想一股腦做完而想分期分批地推出內容。因此就出現了類似游戲的結構。玩游戲你必須完成前一段才能進入下一段。我們在兩段中間插入許多元素。每兩、三天我們就推出點新的東西。而且過了這村沒這店,時間一過你就看不到了,但有記時器告訴瀏覽器3小時25分鐘16秒再回去。我們不斷地在網站重復28天的理念,所以人們開始期待有新東西出現。 這個網站在許多層面上做得有趣,有些完全出人意料。我非常高興看到人們和網站進行的互動是有機的,不同于以往的。我們有電子郵箱應答機制。人們電郵我們,我們假裝唐尼(Donnie)回答他們,他們就會說‘以為你死了呢?’。我們曾和人們進行電子郵件虛擬對話,可以往返5、6個回合。之后人們開始把我們網站的東西擴大。只要一點擊到鏈接你就被連到全新的地方。對我而言,這是事先完全沒有想到的,是空前的。某君利用合法的網站,將其部分內容吸收同化使之變為自己的,然后把它放到另一個地方,再建立一個分支,就好像一個美麗的病毒到處傳播。 |